马文韬今天读歌德的《浮士德》,觉得大约两个世纪前的这部作品非但没有过时,反而越来越有现实意义。歌德的那个时代,过分强调理性启蒙的知识人,他们骄狂得视自己为神的肖像;浪漫派则极端突出人的主体性,认为“人人都可以也应该真真切切是整个人类”。浮士德自恃...
渠敬东父亲有老家,我没有。即便我的履历表上籍贯一直写的是江苏丰县,可那就是个抽象的概念,不会常驻自己的心里。读老一辈学者的书,才慢慢知道家乡的意味。费孝通先生的开弦弓、林耀华先生的古田,都是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苏南江村和闽北山区有着不同的乡土社...
王海龙二十多年前,我翻译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时记得他说过:在文化人类学界,似乎有个定律,那个说了“因”的人往往就該说“果”。虽然丁龙个案算不上典型的人类学课题,但它却是个因文化碰撞而激起的社会历史事件;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文化学...
孙红卫暮春时节,莺啼燕语,中西诗人都不免为此兴发感动,赋诗吟咏。周作人应是最早留意到英国禽鸟诗歌的中国学人。在一九二五年的一篇题为《鸟声》的文字中,他便引介了托马斯·纳什(ThomasNashe)、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
王军梁思成一九四三年所著《中国建筑史》,原名《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一九五五年以油印本印出时改为现名。此书与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均成书于抗日战争末期,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第一季,即中国古代建筑调查研究学术历程的总结之作。其后,梁思成倾力于战后重建...
陈晓明可能文学界还未熟知杨好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也是如此。然而,在我读到她的新作《黑色小说》时,却没有看到处女作的稚嫩,相反,可以看出小说文笔熟练,叙述从容不迫,心理发掘细致、游刃有余。我想这或许与她长期的文学准备有关,加上她的专业背景——留学英国...
吴向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是世界历史的晦暗时刻,法西斯阵营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优势,中国战场上,大批知识分子被迫转移到中国的西南边陲,组建西南联大。在这片被警报和轰炸所包围的沉沉暗夜里,一批诗人夹杂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逃亡中,在书房里,在防空洞里,在森...
刘涛王羲之與郗璿育有七子,第五子徽之(子猷)与第七子献之(子敬)感情甚好。两人俱病笃,徽之说自己“才位不如弟”,愿代献之死。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悲恸顿绝,月余亦卒。王献之的卒年、得年,唐人编撰的《晋书》未记,其他文籍却有记载。《世说新语》伤逝...
冯庆作为中国江湖文化的“圣经”,《水浒传》因其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而常常获得后世之人从社会政治维度出发的解读。以小说中某一关键人物为核心来审视整部书的用意与品位,构成了《水浒传》研究的一大特色。将宋江视为灵魂人物,“招安”就是全书的主旋律;将注意力...
施劲松一人是一定时空中的有限生存者,令人玩味的是,时间和空间之于人的意义并不对等,时间想象总是比空间想象丰富。疲惫的游子说到“家”的时候,脑海里动物是“有感觉的活着的存在”。在动物保护越来越进入大众视野的今天,或许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更加打破人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