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一在一八○二年,法兰西学会Serna)继续对这批文献进行了政(Institutnational,InstitutdeFrance治史的解读,便有了《共和国的的前身)发起了一次征文活动,题动物:一七八九至一八○二,动目为“对动物的处理方式残忍程...
邓晓芒到底什么是人的尊严,为什么要维护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与人的理性、自由、权利和价值等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往往是哲学家聚讼纷纭的焦点。在西方,从斯多亚派到中世纪基督教,从文艺复兴到近代道德哲学(如康德),尤其是“二战”以后的当代社会对人性和社会伦...
王齐寄来叶秀山先生的遗著《哲学的希望》,重读叶先生的书,感触良多。叶先生是我的前辈学者。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入哲学所,八十年代初去美国访学,两年后回来写了《前苏格拉底研究》,然后写了《思、史、诗》等著作,文章不断。八十年代末我每天在哲学所办公室里看...
徐兆正在《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一书中,钱锁桥先生将“修正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有关现代中国的知识结构”,作为“对林语堂一生著述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理解”的前提,并非难以理解。作者深知“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批评的语境内彰显林语堂文学实践的意义”的...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与《少年中国说》(以下或简称《少》篇)都是近世名篇,后者因收入中学课本,影响更大,其开篇即与前篇有异,曰:“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张瀚墨很多读者知道黄仁宇是因为他的《万历十五年》,一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从英文译介出版、至今仍被广泛阅读的历史著作。我也不例外。书中用潜水艇式三明治和夹心面包描述传统中国社会形态、以数目字为中介连接上下社会层级实现向现代社会转变等观点,想必当时让...
邢承吉美国的城乡悖论究竟哪一种模式更能缔造幸福的生活,是城市,还是乡村?美国建国之父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一定选择乡村这个选项,而我们“北上广深”的城市精英听到“乡下”这个选项则大概会摇头皱眉。毕竟,中国的农村和美国的农...
钱永祥一中国知识界引进西方思想的时候,通常会有所挑拣。无论自觉或者不自觉,我们会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当下关注,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去向西方思想中寻找特定的可用资源。这种“选择性的吸收”是难免的,甚至是合理的。毕竟,自己心里先有问题,“带着问题寻找答案”...
林自栋一九四八年,在林风眠的支持下,赵无极把年仅四岁的儿子赵嘉陵留在父母身边,与夫人谢景兰在上海乘坐邮船前往巴黎深造。赵无极来到巴黎,正是西方前卫艺术空前高涨的时候。前卫艺术首要的表现便是反抗文学的主导性,艺术家把目光从题材和共同经验转移开来,寻...
梁雪在咸丰十年(一八六○)的英法联军入侵中,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与圆明园同样遭受大火的侵袭,前山和后山的建筑群幾乎被全部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颐和园是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修复以后的结果。当时的圆明园为清朝皇室的办公和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