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慧引言1933年,在《风信集》中,英国汉学家坎德林(ClaraM.CandlinYoung)以短句和拆句结合的译法,选译了中国花间词人鼻祖温庭筠的词作《南歌子》(倭堕低梳髻)。虽然译文整体难以向英语世界呈现中国古典词作的美感体验与艺术价值,但这...
李国辉一、瓦格纳美学对象征主义音乐转向的推动尽管在象征主义文学中,音乐的概念往往被理解为形式或结构,但是象征主义诗人走向音乐的深层原因,却不完全是音乐本身,而是他们对神秘和梦幻的兴趣。这个兴趣是理解瓦格纳美学与象征主义音乐转向关系的钥匙。瓦格纳音...
张颖美学学科的最基础常识,不外乎发生于18世纪德国的命名事件,那标志着学科的诞生。同属该学科基础常识的当属德国古典美学,它在德国古典哲学内部为美学学科的主要范畴夯实哲学地基。倘若追问同时期法国美学的价值该如何认定,可能会令人踌躇。初看起来,无论是...
付建舟引言如何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艺学”的理论体系?笔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基于“历史的”而非“本质的”,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感性具体到知性的抽象,再到理性的具体。它是感性...
张山川长期以来,人们对黑格尔《美学》的解读,深受黑格尔本人所给出的理念论哲学话语的影响,几乎无从超越。譬如,在谈到《美学》的艺术类型时,虽然我们已经熟知诸如“内容溢出形式”“形式溢出内容”等偏于艺术形式论的说法,①但又不得不将进一步的解释权归之于...
李伟康德主张,纯粹鉴赏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实际上,这一命题与语言息息相关。康德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就曾从语言层面进行了分析(《判断力批判》47)。不过他的分析非常简短。根据康德的分析,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可以说,某物对于我是快适的;但人们不能说,某物...
张洪亮一、区分两种智能写作近年,人工智能话题在国内备受关注,人工智能已能较好地模仿人类意识的表现形式,如识别图像、下棋、聊天甚至进行文艺创作,在绘画、音乐等创作方面也呈现出巨大潜质。随着2017年微软聊天机器人“小冰”个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的...
聂成军“笑”(laughter)与“怪诞”(grotesque)是否以及如何可能关联在一起?该问题在西方怪诞美学研究史中一直被争论不休。沃尔夫冈·凯泽尔在《美人和野兽》(TheGrotesqueinArtandLiterature)这一具有开创性...
刘英当代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是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STS)的领军人物,也是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ANT)的主要代表。拉图尔...
冯毓云周丽明语境问题是20世纪乃至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学术课题,它不仅贯穿百年来的学术史,而且横扫了人文学科各个领域,甚至自然科学也借鉴了它的光芒(物理学出现了语境测量方法)。它的生命活力由最初的语言语境辐射到历史语境、文化语境;由内部语境扩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