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1452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孟冰
  • 蓝欧
  • pchenf
  • 牧雪吹箫
  • 梦乡醉哉
  • 李椿
东坡本色与苏诗评点 2023-11-09 08:48

◇樊庆彦“本色”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体系中的重要范畴,自宋代正式提出,经过陈师道、刘克庄、严羽等人的开拓和推进日渐成熟,并于其后各个时期的诗学批评视域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对于“本色”的认识也从宋人关注诗人本位拓展到明清时期的关注诗歌内容、风格、情感...

浏览全文 阅读(26462)

◇曾祥波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后对制策入三等。神宗熙宁变法中,因与王安石新党政见不合,外任杭州、密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结案特贬黄州。他随遇而安,筑...

浏览全文 阅读(26601)

◇乔建功王文一1972年6月,河南省郏县茨芭公社苏坟寺大队的社员在三苏坟院外南约110米处农田浇地时,发现一处水灌不止的洞穴,随即报告县文化部门,又上报至省文管单位。于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委派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李绍连先生前来三苏坟...

浏览全文 阅读(26800)

◇何勇我国劳动人民栽培松树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早在宋代就有了关于栽松的文字记载:“宋代,蜀人热爱植树,尤好种松,一是渊源于太祖课民种树,神宗蠲免竹木之税;二是受制于畲田撂荒地的大量出现。”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是当时一位...

浏览全文 阅读(26948)

◇刘清泉考试制约着读书,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人们总是习惯于依据考试内容选择阅读范围。因此,从北宋科举考试的情况,来窥视三苏读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个独特的门径。北宋时期考试制度虽然屡有变革,但大致包括试论、试策、试诗赋等,司马光《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

浏览全文 阅读(27180)
苏轼的自然之思 2023-11-09 08:48

◇刘晗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苏轼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丰富、和谐的人格精神更是备受推崇。后世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灵世界里,无不有一个苏东坡存在。毫无疑问,苏轼的人格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理想的人格精神范型。在自然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尝试从生...

浏览全文 阅读(27211)

◇成千苏轼谪居惠州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

浏览全文 阅读(27347)

◇李金坤《东坡志林》是苏轼的随笔集。“志”者,“记”也,即记载,也即随笔之意。“林”,本义是丛聚的树木或竹子,引申为汇聚众多的人或事物。书名《东坡志林》,即指苏东坡所载众多之人与事物。苏轼去世前一年,曾自嘲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浏览全文 阅读(27442)

◇刘晓旭元丰六年(1083),苏轼居于黄州,是年张怀民亦遭贬谪至此,二人境况相似多有往来。六月,张怀民在长江之渚的高岗上建了一座亭子,苏轼将其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下《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赠予张怀民,词中最后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历来...

浏览全文 阅读(27570)

◇王世焱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与好友饮酒望月,他借着酒醉,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浏览全文 阅读(2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