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清在编辑这岁末的第12期时,按照以往的工作顺序,就要着眼来年的新刊整体构思了,同时也得寻觅一批稿件,以备春假。纸媒的寒冬早已来临,《读书文摘》就像一个乌托邦,可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们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这样一本浸润着油墨芳香的刊物。终究这一天还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子聿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必须算大咖。且不说人家开创了山水诗派,三百多年后又成为诗仙李白的偶像,就光是人家敢说“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这句话,就够牛的。然而就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子聿再说一个大臣正面刚皇帝的故事。邓艾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对内政也颇有建树,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全才,蜀国最后就是被他带着军队长驱直入灭掉的。但人无完人,邓艾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说话口吃。在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他总是“艾……艾……”个没完。成语“期期艾艾”里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子聿东晋的孝武帝,他的存在感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确实啊,无论是正面事迹还是反面劣迹,他的所作所为都不足以被人记住。孝武帝是有些窝囊的,登基即位时由辅政大臣桓温主持朝政。桓温去世,又由他的嫂子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嫂子去世,大权又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子聿还记得中学课本里那个一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把对方臊得无地自容的陈元方吗?当时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还没有“正面刚”这个词,如果有,我想我一定会比一个剪刀手对元方说:“元方,刚得漂亮!”的确啊,明明是这位朋友失信在先,…[浏览全文][赞一下]
汪曾祺孙犁同志说写作是他的最好的休息。是这样。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凝眸既久(我在构思一篇作品时,我的孩子都说我在翻白眼),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梁山泊人物中,宋江是个最复杂的形象,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冲突。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身在衙门,却同情草野;加入绿林,却心怀朝廷。宋江的一生,始终是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度过的。开始时,宋江在郓城县衙当押司,为了结交江湖好汉,通风报信放走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没想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清初诸王身后的哀荣,没有一个抵得上多尔袞。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逝世,清廷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九日,义皇帝及其妃义皇后,同袝于太庙。礼成,覃恩赦天下。与此同时,顺治以多尔衮的近侍…[浏览全文][赞一下]
不小可一位身世成谜的画家,一幅五米界画长卷,启动了后世无数探秘解谜与摹仿。展开《清明上河图》,穿越到12世纪北宋的都城东京:粉墙朱户,榆柳成阴,车水马龙,商旅云集。有人从画中看到清明盛世,东京梦华;也有人从画中读出盛世隐患,曲谏声声。但不管是“唱盛”还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常寿春定宜庄苏柏玉1“吃,得应时当令”我们满族人比较讲究民俗,这对我的影响也比较深。比如说,什么时间吃什么、什么时间干什么,这很讲究的。满族人最起码在吃上是很讲究的,不是胡吃。不要说别的,就随便说一说点心吧。哪月有哪月的东西,不是胡吃的。正月了,吃什么?正…[浏览全文][赞一下]
[编者按:在这篇文章中,历史学者金雁回忆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间的“穿衣”往事。在她的童年和青春期,“袜楦子”“布票”“供销社”“的确良”是再常见不过的名词,而对于如今常“剁手”的年轻人来说,它们却分外陌生。]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短缺经济时代,居…[浏览全文][赞一下]
追溯历史与“名从主人”中国独一无二的民族识别,除了灵活运用斯大林提出的四个特征,还需要对民族历史、族源、信仰、民族名称等进行追溯和研究。民族历史作为识别依据,最突出的例子便是费孝通对贵州穿青人的识别。费孝通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后…[浏览全文][赞一下]
儿时灯火:礼士胡同东四南大街路东的一条胡同,东口在朝内南小街。我曾经对萧乾说起,我出生在东四礼士胡同,萧乾当时一个直接的反应,是说:“那是一个有钱人住的胡同。”我知道他幼时居住在东直门“门脸儿”,平民甚至贫民聚居的地带,对贫富差距极敏感,虽历经半世饱览过欧…[浏览全文][赞一下]
林辉锋皖南事变是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之间最为严重的一次军事、政治沖突。从1943年3月29日蒋介石当众斥责张继一事,可以管窥皖南事变前后蒋介石的心境。痛斥与道歉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属于“后起之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蒋介石对党内元老甚为倚重。随着其统治地位的日…[浏览全文][赞一下]
[编者按:张昌华先生退休前为资深出版人,在多年的编辑出版和创作生涯中与诸多学者、作家、艺术家等文化名人有长期的书信往来。《他们给我写过信》一书中撷选昌华先生三十多年来收藏的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致其的来函,如顾毓琇、张充和、林海音何凡夫妇、柏杨张香华夫妇、夏…[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少勤彼此的投合鲁迅和林语堂往来频繁,“林语堂”在鲁迅日记中出现的次数有几十次。两人有时在杂志社见面,有时在饭店与其他友人共餐,有时双方带着家人互相登门造访。彼此书信交流也不少,不过,双方都没有当一回事,大部分信件遗失,《鲁迅全集》收录写给林语堂的信仅有四…[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肖瑶30年前,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安逝,彼时的世界,正悄然发生着一些他看不见的变化。代表国际金融潮流的上海证交所成立;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决定在人大会议上正式通过;中国第一家麦当劳西式连锁餐厅在深圳开业。国际上,东西德合并,苏联进入解体前夜……[浏览全文][赞一下]
傅聪:“我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傅聪先生的脾气坏是出了名的。音乐会上,哪怕是微弱的耳语声或拍照的“咔嚓”声,都会惹他不快。有时,他甚至会中断演奏以示抗议。不过,生活中的大师倒是慈眉善目,一派祥和。倘使尝上几口家乡小菜,更是喜上眉梢,戏话连篇,活脱…[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元璋残杀功臣,开国勋贵几乎尽被屠戮,已是历史上的公案。虽然后人多认为朱元璋有滥杀之嫌,明初几大案也的确各有原因,连坐灭族的判决确实过分,但如果说开国功勋们自身没有一点过错,也是说不过去的。比如,胡惟庸的偏狭功利,蓝玉的骄横跋扈,其性格和行为都与后来的祸患…[浏览全文][赞一下]
崔隽“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抗日英烈谢晋元之子、84岁的谢继民情难自禁地唱起了《歌八百壮士》,曲调激…[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