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8625
    2023-11-09
  • 风物菌作为一种极具国民度的食物,油条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绝非单一面孔。于饕客而言,油条是一块“万能砖”,可单吃、可入菜,甚至裹馅。油条的生成早餐摊上,“成双入对”的油条多呈细长状。香油包裹的大铁锅,伴着热油的翻滚,两根绞在一起的条状面团逐渐蓬松,慢慢“爬”上…[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546
    2023-11-09
  • 李建华刘刚张大千在美国“环荜庵”住了不到六年,晚年定居台湾。1977年,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面,建造“摩耶精舍”,作為人生的最后一站。房屋建好后,张大千常在这里创作,他还常常邀请朋友过来聊天、喝茶、作画,然后品尝自己亲自研究制的菜肴。张大千之女张心声回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564
    2023-11-09
  • 李建华刘刚将近60岁时,旅居巴西的张大千在修建住处八德园时伤了眼睛,后更受眼疾之苦,一眼幾近失明,无法再画细腻的笔墨线条。1957年,张大千赴巴黎举行个展,在那里他与毕加索见面,交谈绘画技法。此后,他撷取了过去中国很少使用的半抽象泼墨技法,并或许参考了敦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635
    2023-11-09
  • 李建华刘刚在张大千那个年代,隋唐的人物画很少有人得见,因此尽管环境恶劣,即便要耗尽家产,张大千毅然决定动身前往敦煌。1941年3月,张大千携夫人、子侄及学生数人,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敦煌之旅。他粗记耗资5000两黄金,到青海塔尔寺请藏族画工制作画布,又购买了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681
    2023-11-09
  • 李建华刘刚在张大千一生中,曾熙和李瑞清两位老师对其影响颇深。1917年,张大千拜曾熙为师,不久后又拜李瑞清为师。这两位老师在当时可谓响当当的大人物,在他们的影响下,张大千开始向传统学习,遍学石涛、“八大”以及元明大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山水画大师。在201…[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646
    2023-11-09
  • 如也2008年,一位署名“饺克力”的青年发布了一部16分钟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短片一经发布即火遍全网,先后获得三十余个奖项。彼时,“饺克力”29岁。站在青年边儿上的他耗时三年完成该作,结尾还列出了一张长长的idol名单,中二又血气正盛。然而此后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651
    2023-11-09
  • 陈思呈重读《西游记》,突然发现,孙悟空从花果山到取经路上的种种转变,正好反映出一个人从孩童到成年人的心路历程。他的花果山岁月,宛如我们儿时的游戏时光。“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594
    2023-11-09
  • “吃食堂”是个老词。我上班的时候,早饭在家吃,中饭晚饭当口,同事们互相问:“带饭了么?没带的话咱们去吃食堂吧。”那时,一般的单位都有食堂,大点的单位早中晚三顿都开饭,小单位只管中晚两顿饭,或只管中饭一顿。事过境迁,如今说起“吃食堂”,却引起许多感慨。如果把…[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632
    2023-11-09
  • 作为中年男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最近颇有被社会“关怀”的感觉。前阵子人们流行说“保温杯”与“枸杞”,如今又增添了“油腻”,都是针对中年人而发的词汇。所谓油腻,其实就是欲望的表现之一。欲望本身,是一个不需要回避的东西。《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522
    2023-11-09
  • 张昌华旧上海滩历来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冒险家的乐园,因而新闻多、八卦多,报纸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报馆林立。据资料,高峰期达七百家之多,十九规模很小,甚而只有“光杆司令”社长、总编辑的小报。在林林总总的小报中最为杰出者被称为“四金刚”…[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453
    2023-11-09
  • [编者按:2019年是巴金诞辰115周年纪念。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作家周立民特撰写此文,追忆巴金晚年的身体状况和坚持不懈的创作。]?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巴金晚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381
    2023-11-09
  • 沈杰群[原编者按:“鸦片战争”之后,封闭的国门轰然洞开。1898年5月,维新改革如火如荼,张之洞写《劝学篇》,在其“外篇”中的“设学”一节提出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1921年梁启超写《清代学术概论》,把张之洞的原话改写成了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176
    2023-11-09
  • 宏瞻编纂《四库全书》是有清一代重要的学术文化活动。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求书,各省督抚和私人藏书家陆续进呈,共征集图书12237种,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乾隆帝倾举国财力、物力,广邀博学鸿儒编纂《四库全书》,又效仿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风格…[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197
    2023-11-09
  • 陈漱渝鲁迅日记的“无趣”与“有趣”鲁迅日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无趣。如1912年7月13日记:“雨。无事。”同年8月24日记:“上午寄二弟信。午后赴钱稻孙寓。”所以,有一位著名作家曾致函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认为出版《鲁迅日记》是浪费纸张,毫无意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148
    2023-11-09
  • 林纾的幕后英雄魏易林纾(琴南)被胡适和郑振铎称为“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开始了中国“翻译世界的文学作品的风气”。“林译小说”影响后来许许多多的现代作家,包括鲁迅及周作人两兄弟。当时他们在日本留学,只要林纾的译作一出,他们便从书店买回,看完后还拿到订…[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116
    2023-11-09
  • 1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的农家。在容闳7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到了澳门的马礼逊教会学校的预备班——原本属于香山县管辖的澳门,其时已经被葡萄牙人实际占据了近300年。容闳有一个哥哥,之前被父亲送去读了传统的私塾。如果按照现在的概念,父亲应该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999
    2023-11-09
  • 孙守让一?夏志清(1921—2013)第一次见到钱锺书(1910—1998)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1943年秋季的一个晚上,夏志清的好友宋淇在家里开派对,邀请了在上海当大学讲师的钱锺书与会,由宋淇引荐,夏志清得以见到风度翩翩、以一部《围城》名闻上海滩…[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034
    2023-11-09
  • 颖涵贾变变70年前,在中国政局的巨大变革面前,每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等要职。同时他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052
    2023-11-09
  • “三钱”的出处在中国说起“三钱”,几乎家喻户晓,都知道是指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但“三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三钱”,而不是“四钱”“五钱”呢?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三大战役即将开打,国民党已似强弩之末,中共中央迁到了河北平山的西柏坡,运筹给国民党…[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015
    2023-11-09
  • [原編者按:《戚本禹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在香港出版,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几位同戚本禹共过事的老同志,对这本书进行了座谈。他们是:李公绰(第一个帮助田家英处理群众来信的同志。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此次座谈他通过电话表达了意见)、吕澄、逄先知、王象乾…[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