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澎湃新闻时间的门槛不容停留。还来不及与过去握手道别,我们便将空灵的未来踏成了凝固的现实之地。“我们被投于一条大江的急流”,关于未来唯一可确定的,是它充满了不确定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不眠的字节,更使不确定性指数级增长。与其假装一个人能参透命运星球的运行…[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木心儿时的钢琴老师,意大利米兰人,费尔伯教授,总是在一旁叫:“放松,放松!”他自己则手指也塞不进白键黑键之间,太胖了。我逗他跑步,做体操,我也叫:“放松,放松!”费尔伯系出意大利名门世家,哲学博士,琴艺雄冠一时,据说是因犯了杀人案越狱逃亡到中国,独自渐…[浏览全文][赞一下]
辑/简微柠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春山夜月》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雍陶《送蜀客》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权蓉日子么,就要自得其乐。像蚯蚓给自个儿截成九段,凑两桌打麻将的,还有一个端茶倒水的。001教我们体育的老师不够硬气,不是被别的老师把课霸占了,就是在上课时被承包了学校小食堂的师娘叫去打下手。于是体育课常常处于两个极端,要么圈禁,要么放养。体育课地位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洛夫如果我用血写诗请读我以冰镇过的月光如果我用火写诗请读我以解冻后的泪水如果我用春天写诗请读我以最后的一瓣落花如果我用冰雪写诗请读我以室内的灯火如果我用浓雾写诗请读我以满山的清风明月如果我用泥土写诗请读我以童年浅浅的脚印如果我用龟裂的大地写诗请读我以丰…[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爱尔兰)叶芝译/袁可嘉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芸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黄梵朱夏妮这两首短诗,一首看似简单,其实深刻;另一首看似复杂,诗里包含的思想却十分迷人。朱夏妮与大家通常想象的少女诗人不一样,她一上来就给人成熟感,这种成熟一方面来自她对艰难成长的敏感,另一方面也来自她的天赋。比如,她在《我想去天上》这首诗里,首先表达…[浏览全文][赞一下]
名片夹朱夏妮2000年生于乌鲁木齐。10岁开始创作诗歌,诗作获第一、第二届小学生诗歌节奖、首届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大赛优秀奖,入选第44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中国诗歌单元”。13岁时出版的诗集《初二七班》,获得北岛、杨炼、哈金等推荐,14岁出版的长篇小…[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马莅诗意是一种理解和了悟,一种震撼或者解脱,一种痛苦或者愉悦,一种感叹或者释放;也是一种释然与迷惘,更是一种心心相印的理解与一唱三叹的欣赏。诗意的栖居不是说环境如何富有诗意,而是说栖居者内心自有诗意。倘若栖居者心中自有诗意,那么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胡弦秋后的菜园里,往往剩到最后的,就是一棵棵白菜——这是要陪我们越冬的菜。我小时候曾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冬天的时候,窖里有一窖白菜,梁上挂着猪肉,白菜炖猪肉(当然再有些粉条就更好了,而且,我长大了才知道,白菜炖羊肉更佳),围着火炉热腾腾地吃,这是在一个少…[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汪建中英国人拍摄过一部大型纪录片,片名叫作《伟大的飞行》,讲述的是各种鸟儿的生活状态,其中尤以斑头雁占得篇幅最多。摄制组用了三年多时间跟踪斑头雁,真实而细腻地记录了它们的点点滴滴。斑头雁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它们年复一年的迁徙。每年初夏的时候,这些斑头雁…[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吴嘉琦夜晚的海边比较安静,波浪还未冲上岸,便已经退去了。海岸的一侧,静静地停靠着一只渔船,船内的灯还未熄,隐隐可以看到一个人影。那是一个上了年岁的老渔夫。此时船内,一口老锅正架在火上,冒着腾腾的热气,锅中的水咕嘟咕嘟地起着泡,在慢慢煨炖着一条小鱼。想着…[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孔德馨孤岛是与陆地分离的“陆地”,独自而不孤独。我是一座孤岛。我高中以前的生活是寂寂的灰黑色,它流动成一团,浑浊而不分明。双职工的父母向来辛勤劳累,委实难以顾及身外之物。而我素是内敛得生出了茧,不多言语,遇到些许性情卑劣的男生欺压也不提起,总忍耐出几分…[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唐砚青捉住逃窜于林间张狂的风用松枝点燃的火温煮再撒上寒露三颗、月色一把熬制成蜜后存封入罐送给山林间酣眠的动物们让他们醒来第一口就能尝到甜头…[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罗璐瑶一块波澜不惊的石子拂着山光,拂着水色轻拢慢捻,弹起水的皱纹月光撒下梨花白画堂帘卷描人间枕着院落的星野黑夜,从四处蔓延,恍恍惚惚杂糅的黑白一时无常,一时分清了界限这流水人家的轶事呵关于风月得从梨花月说起从一块波澜不惊的石子说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易烊千玺被余华称赞,回信畅谈新一代年轻力量发展易烊千玺曾在2018年发起“18岁读的书”话题活动,并在微博晒出自己阅读余华的作品《活着》以及读后感:读《活着》就是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习惯于接受失望,等时间淡了悲伤。苍凉难耐么?尽是人生。次日,余华得知…[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度公子一余华的名字取自于母亲和父亲的姓余和华,低调如同他本人。1977年,余华中学毕业,参加了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但是落榜了。于是便由父母安排,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余华上班第一天就给人拔牙,他的师傅是没有上过医学院的,师傅上来就让余华看拔牙…[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余华我曾经以作者的身份议论过福贵的人生。一些意大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十分有益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栏主持:慧超书名:《活着》作者:余华国籍:中国职业:牙医、作家代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等主要成就:作家余华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浏览全文][赞一下]
栏│目│主│持简微柠本│期│嘉│宾刘亮程其实散文不需要讲,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写的第一篇作文《记一件小事》,记叙文,就是散文。从此开始,我们的课本上学的大多是散文,课堂作文作的是散文,一场场的语文考试考的也是散文。中国语文教育,主要是散文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