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袁枚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17点文化2017年是美国女记者、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海伦·斯诺诞生110周年,也是她访问延安的80周年。她是《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同埃德加·斯诺一样,她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事业铺路架桥…[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温儒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的传奇,也是出版的传奇。近日我重读此书,不由得想起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斯诺的墓,以前我常路过那里。斯诺若在天有灵,看到这几十年中国的巨变,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波澜起伏的复杂关系,大概会有一种沧桑之感吧…[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李彬如果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是任继愈提炼的两件大事:建立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和建立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那么长征无疑是第二件大事中的史诗、传奇、华彩。没有长征,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不可能浴火重生,“伟大的中国革命”也将黯然失色。斯诺的《西行漫记》说道:“…[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栏主持:慧超书中锦句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斯…[浏览全文][赞一下]
昨天当我建议你练习“即兴演讲”的时候,你皱着眉头说:“我不是不会讲话,只是比较慢,要先想半天,才能说得好。”所以今天给你上中文课时,我指着窗前的芭蕉树,叫你以《芭蕉》为题做个“短讲”,而且为了训练你的反应,我连一分钟都不让你准备,要你立刻开口。你说了,虽然…[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刘不伟诗歌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诗歌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独钓寒江雪。青春本身就是一首诗,大胆去写,去特立独行,去桀骜不驯,用文字完成你的青春历程。曹钰哲是个有文字洁癖的少年诗人,他的诗清新纯净、干净利落,时而小桥流水一样柔软,时而大江东去一样激情洋溢。有东…[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吉狄马加给我们血液,给我们土地你比人类古老的历史还要漫长给我们启示,给我们慰藉让子孙在冥冥中,看见祖先的模样你施以温情,你抚爱生命让我们感受仁慈,理解善良你保护着我们的自尊免遭他人的伤害你是禁忌,你是召唤,你是梦想给我们无限的欢乐让我们无情地歌唱当我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波兰)米沃什多暖的光自那明亮的海湾桅樯,像云杉缆索的静息,在晨霭中那儿,溪水潺潺,入海在小桥边,一管长笛远处,在古代废墟的拱门下你看见一些走动的细小身影一个戴着红巾有树,城壁以及山峦在清晨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北岛品尝多余的泪水你的星宿啊,照耀着迷人的一天一双手是诞生中最抒情的部分一个变化者的字在舞蹈中,寻找它的根看夏天的文木那饮茶人的月亮正是废墟上乌鸦弟子们的黄金时间所有跪下的含义损坏了指甲所有生长的烟加入了人的诺言品尝多余的大海、背叛的盐…[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刘亮程那一夜刮风,我听见三层声音,上层是乌云的,它们在漆黑的夜空翻滚、碰撞、磨蹭,挨挨挤挤,想往更黑暗的年月里迁徙搬运。中层是大风翻过山脊的声音,草、麦子、野蔷薇和树梢被风撕扯,全是揪心的离散之声。我在树梢下的屋子里,听见从半空刮走的一场大风,地上唯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袁隆平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鲁藜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王瑢鲁川粤闽、苏浙湘徽,中国的菜肴可谓流派纷杂。但于诸多的菜式中,独川菜算得上是“食之暴烈”却欲罢不能。我每次吃川菜,总觉是一场肠胃与美食之间的“暴袭”。被川菜猛烈袭击而心甘情愿,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冲着这份刺激,不断地再去再去。川菜之所以诱人,我认为就…[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沈嘉柯都说苏轼是个弟弟控,不停给弟弟写诗填词,还篇篇都是千古名篇。虽然他们俩兄友弟恭,堪称楷模,但他们的人生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老干部,一个是大才子。苏辙的诗文跟苏轼一比,两个人完全颠倒。弟弟老气横秋,仕途掌舵;哥哥情感丰富,宦海浮沉。苏辙写《诗病五事…[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日)村上春树“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话,但我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倒是至少能给我以某种安慰——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张旭鹏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这首先是因为,“吃什么”最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以及所掌控的社会资源。其次,食物的供应与来源有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一个社会尚未积累起足够的农业盈余,或者食物的种类并没有达到让人自由选择…[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张光茫读书人都希望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它或大或小,总能承载读书人的梦想。我家三代人书房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不仅改变我家三代人,还终将改变整个时代。祖父的书房陈设很简单,除了一本老皇历,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书了。父亲那时尚小,对书…[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马拉拉刘良松半辈子都住在这里,17岁开始他就成了大兴安岭新天林场47号塔的瞭望员,几乎独自和近7万公顷的森林度过了25年。每年雪快要融尽时,他会背上半人高的行军包从松岭开车去往40公里之外的林场。到林场后,再换摩托车才能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阿尼塔山。山顶…[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