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省铜陵市第七中学806班骆浩宇秋光正好,秋景宜人。四季风物奇迹般汇聚在秋日里——春的灵气,夏的充实,冬的静谧。它们不再是机械地积累,而是奇妙地、完美地、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仿佛中国画中不同的笔法和墨法。秋光之美,美在充实。太阳的怒火已经在时间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辑/狐狸九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其二)》塞雁…[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陈先发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他哗地一下就脱掉了蘸墨的青袍脱掉了一层皮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脱掉了云和水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又脱掉了自己的骨头我无限眷…[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任静喜爱一处景,从它的名字开始它的小雅,它的思无邪,它的关关雎鸠以及三千年流淌的余韵桃树不是一株两株而是一大片桃林诠释的芬芳,桃之夭夭心底却被烧灼出一道水路,乘舟迤逦而行分花拂柳,只为与一片蒹葭相见黄昏时拥抱或促膝交谈石碑上的风、雅、颂坐满水声和风声恍…[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卞之琳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里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昨夜付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账…[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胡静/名片夹/胡静,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师从叶嘉莹先生,专攻唐宋诗词。现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优秀语文教师。发表论文10余篇,有专著《妙手丹心》(清华大学出版社)等。清初沈谦《填词杂说》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为“词中二李”。而“当行…[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二月河和中学生说作文,是有点犯踌躇的事。因为就中学而言,作文作得好的,其实已经是作家水平,他只是还没有练出来,没有成名而已。眼界局限在“校园”“爸妈”“朋友”跟前,作文功底已经有了,视野却是“在窗前,在门前”——这是现下绝无办法的事,因为你要考学。考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党玉占2019年4月20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三)》特种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图案分别为“三打白骨精”“智斗红孩儿”“斗法车迟国”和“情阻女儿国”,小型张“众神收青牛”。《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傅斯鸿在《西游记》的一开篇,作者吴承恩便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其实,吴承恩所给我们展现的这个世界并非他自己的凭空捏造,以四大部洲划分天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陈思呈名家品读/名片夹/陈思呈,专栏作家,媒体人。作品有评论集《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西游记》这本书可以很不正经地读,也可以很深刻地读;可以非常人性地读,也可以非常孩子气的读。可以从妖怪变脸读到很多有趣味的东西,也可以从妖怪的兵器读到很多有趣的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栏主持:慧超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就读懂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了整个人生的真谛。8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期嘉宾:江弱水本栏主持:权蓉苏轼写文章讲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但是,这种随意为文,也会导致粗疏之弊。历代对他的批评,都集中在这一方面。苏轼论文,讲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他曾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浏览全文][赞一下]
作词/王祚作曲/陈柯宇会唱这首歌,你就肯定会背元素周期表了——化学悠久的历史,千百万次实验总结定律公式,是世界的诠释化学神奇的历史,每颗原子都是故事呜喔……磷在夜空化作一道光,门捷列夫见微知彰七横十八纵族列周行,氢锂钠钾铷铯钫喔……质子中子喔……核外电子喔…[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赵若朴先来看几个明朝王爷的名字: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铁、朱在钠、朱均钚、朱奉镅、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铜……朱元璋是一个能干的人,会带兵,会打仗,开创了大明王朝,还是个潜伏在明朝的理工男!竟然都用化学元素来给皇室后代起名字!放着几千个常用…[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陈颐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专题“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还记得中学化学元素周期表上这一串字符吗?一张神秘莫测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是许多人人生旅程的重要一站,承载着我们的少年时光。1869年被认为是DmitriMendeleev(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明元素…[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周伟这些年里,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余秀华野菊花在风里摇晃,它们开的时候我总是不够热心,等到快凋谢的时候,我才想起它们那样灿烂过。但是,好在它们开的时候,我也在盛开的时间里。一朵菊花,可以看到太阳和太阳来回的过程,因此我们具备了热爱万物的心肠。一朵菊花也足以看透人世苍凉:准备了那么久,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迟子建当我们与母体相连的那条脐带被“咔嚓”一声剪断时,我们生命的脐带,就与脚下的大地终生相连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写作者来说,首先要谢谢脚下的冻土地。它在五十五年前元宵节的黄昏,让我落脚,尽管我像其他婴儿一样,带给它的第一声是哭声。但大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余云时常腻烦自己,觉得借助旅行可以丰富自我,让自己略有改观。我旅行一趟,回来的时候就不会依然故我。原来大作家毛姆也常常“生活在别处”,把旅行当成一种解脱。1922年某日,48岁的毛姆逆伊洛瓦底江而上,坐船从仰光航向蒲甘,游历蒲甘后到了曼德勒,又用26天…[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呼延云老北京人写回忆录,总忘不了“槐花香”三个字,其实这里追念的是两件事:一是槐花,二是槐花的香气。槐花最美的不是挂在树上,而是夏天的雨后洒满胡同和小巷,白色的,米粒那么大,星星点点,亦润亦羞,一下子把古老的京城变小了,变嫩了,变得特别文艺和可爱。再说…[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