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43954
    2023-11-09
  • 文/易中天两千六百多年前,有两个国家约了一架。地点在今天河南省柘城县西的泓水。交战双方,是楚和宋。宋的元首,叫宋襄公。形势原本对宋有利,因为战场在他们那边,楚军要作战,必须过河。于是有人建议先发制人。襄公说,不行,他们还没过河。那么,过河以后可以打了吗?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3928
    2023-11-09
  • 文/白娜/名片夹/白娜,内蒙古锡林浩特六中语文教师。出生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爱土地,爱语文,爱生活。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致力于培养学生把握幸福的能力,于是在文字中感悟,在行走中感恩。半年来,关于“孤独”这个话题似乎一直在我身边。读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3896
    2023-11-09
  • 文/姜德照/名片夹/姜德照,烟台人,现任鲁东大学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一级,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学校公文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烟台电影家学会会员。文学需要孤独,孤独可以让文学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3897
    2023-11-09
  • 文/盛文强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引出一系列拙劣模仿之作,有许多聪明的模仿者,从中学到了小说的秘钥。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一度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百年孤独》带来的亦真亦幻的氛围,对传统小说是极大的冲击。在书中,奇幻的情…[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3866
    2023-11-09
  • 辑/郭慧超@Alieen琼:始终想在言语上胜过别人,除了满足虚荣心外毫无意义,别把性子直当作伤人的借口,不是所有人都会一直包容你。遇事不随意指责,懂得换位思考,与人争吵时忍住让对方最崩溃的话……高情商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不过是始终把别人装在心里。@苏岑: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3914
    2023-11-09
  • 辑/连雨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绝句二首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3908
    2023-11-09
  • 本栏主持:慧超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本难啃的殿堂级经典如果中国有哪家书店里没有《百年孤独》,大概类似于超市不卖矿泉水。但读过《百年孤独》的人,有大半会直呼“晦涩难懂”,坚持10页就缴械投…[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034
    2023-11-09
  • 本期嘉宾:陈颖“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钱锺书本栏主持:权蓉人类用石块垒起的如此坚固的大厦,是人类力量最伟大的结晶,也可能会夷为平地,而那一闪而过的言辞,那思绪飞扬时即逝的表达却延续了下来,但它不是历史的回音,不是纯粹的建筑奇迹或令人肃然起敬的遗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112
    2023-11-09
  • 文/唐鲁孙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国都,一切讲求体制,所以也养成了吃必以时、不时不食的习惯。上元灯节正月十八一落灯,不但正式点心铺不卖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寥若晨星。元宵节吃元宵,宋朝时就颇为盛行,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叫“浮圆子”,后来才改叫元宵的。中国各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102
    2023-11-09
  • 文/张二雄近有域外杜嘉班纳之设计师,公然嘲弄吾人之筷子,其言不逊,闻之愤然。故明其源,彰其俗,著其礼,三字成韵,率尔为文,以为回应焉。意非华夷之辨,理在互信互尊,斯维鄙怀也。溯源起,太公悟。伐竹丝,初名箸。后易名,谐音住。今曰筷,取意速。七寸六,是准度。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137
    2023-11-09
  • 文/吾云前一阵,一个意大利时装品牌发布了一则叫《起筷吃饭》的短视频,在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视频里,一位亚裔面孔的模特,神情诡异、动作僵硬,拿着两根筷子拨弄着碗里的意面、比萨等意大利食品,配文则是“如何用这种小棍子形状的餐具,来吃意大利伟大的传统玛格丽特比…[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206
    2023-11-09
  • 文/张明扬1980年,当时的二月河还叫“凌解放”,35岁的他是一名民间“红学”爱好者,这似乎也是当时中国许多文学青年的共同追求。就在这一年,在红学研究上屡遭挫折的凌解放,给红学泰斗冯其庸先生写了一封类似“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信,附上了自己的红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249
    2023-11-09
  • 文/刘鹏古人“暖宝宝”很有金属感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宋人在这首《立冬》诗中写到了“还借自家小火炉”,意思是约几个朋友来家里吟诗作赋,不过要大家自带小炉取暖。在古代,造型迷你的小炉可谓用途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291
    2023-11-09
  • 文/王干汪朗是汪曾祺先生的大公子,资深媒体人,烧一勺子好菜,写一手好散文。我和他的交往可追叙到25年前。那时候汪曾祺老先生住在蒲黄榆,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周末节假日隔三岔五地到老头家蹭饭。蹭饭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先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我…[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259
    2023-11-09
  • 文/(英)毛姆我想冒昧地谈一谈,在我看来一部好小说应该具有哪些特性。它的主题应该能引起广泛的兴趣,即不仅能使一群人——不管是批评家、教授、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还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或者酒吧侍者——感兴趣,而且具有较普遍的人性,对普通男女都有感染力。主题还应该能…[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192
    2023-11-09
  • 文/张新宇初冬,秋色尚未退尽。太阳发出耀眼的光,照在人们身上,暖融融的。阳光所到之处,早晨的茫茫白霜顿时了无所踪。抬头望去,万里晴空,飘浮着几丝轻如鸟羽的云片。我站在立交桥边,俯瞰桥下,眼见铁路两旁银杏树枯黄的叶子落满了一地。通往远方的路,在枯叶残留的枝丫…[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609
    2023-11-09
  • 文/南风解愠念旧的人活得总像个拾荒者,不动声色,却满心澎湃。流年辗转,或在咫尺,或在天涯,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含义。苦短人生,春花秋月又销得几次弹指;锦绣年华,灯影红笺又倾得几次墨染。雨夜良宵,杯酒余温,又怎抵清寒?明月高卧,故人千里,又何时归还…[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252
    2023-11-09
  • 文/李炎泽今夜月色甚好。当年的月亮,想必更是绝色。取一盆水放在阳台,在那荡漾的水波里,我凭借着这一颗月亮,回望魏晋。历代语言学家送给它的词语中都少不得一个“风”字,风流、风情、风姿、风神……而在今夜的月色里,我却独见嵇康,独见这魏晋风骨。千百年前,多少文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222
    2023-11-09
  • 文/萧红五六月的后花园,热闹非凡。黄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和黄瓜,铆足了劲生长。蝴蝶、蜻蜓、螳螂、蚂蚱,飞的、跳的。这热闹的后花园啊。后花园五月里就开花的,六月里就结果子,黄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4181
    2023-11-09
  • 文/宁新路车绕在山涧,云团绕在山顶。在云南行走,云是美丽的陪伴。这里的云会飞翔到山涧,迎接赶路的客人,像那山村的妹子。有的干脆一头扑过来,想把远方的游客拥抱起来。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的。这云带给人的惊喜,让人心久久激动。云在天上,也在山涧…[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