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滔在重庆,有好大一批生活、工作在主城外的区县诗人作家,创作十分勤奋,成就也很巨大,他们深入群众,倾听心声,扎根基层,关注现实,回望过去,担当未来,呼应时代,关注众生的哀痛与赞美,观照社会的复杂与进步,用诗歌激活人们人性中淳朴善良而柔软的部分。他们“墙内开…[浏览全文][赞一下]
夏澍结识杨方,在读她的《像白云一样生活》之前。而认识杨方,则是在读她的《像白云一样生活》之后。在《像白云一样生活》这部诗集里,我记住了那颗塔尔寺前的树,它和我们一样“在佛前赤身裸体,空无一物”[1]。然而,它又是一颗在佛寺前打坐了几十年的树,因此,当“我始…[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德明诗歌的审美可能性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深邃玄奥的复杂意象修辞,也可以是舒放开阔的叙事化表达,张合的《乌蒙壮歌》明显属于后者。在大多数人选择开凿幽深的意象世界来营构诗意空间时,张合却选择了以简练的事项叙述来散发心中的浓郁情绪,读来令人十分振奋。《乌蒙壮歌》…[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晓雁除却关于故乡地理风物的书写与“把一生的辛凉还给薄暮下的清水河”的祈愿,单看高鹏程笔下常见的鱼、渔民、海岛、波浪等意象以及其诗歌更内在的诗体色彩、语言风貌和话语特征等,很难相信高鹏程是一位从祖国的大西北走出的诗人。少有飞扬、粗犷、凌厉,杨献平对其诗作品…[浏览全文][赞一下]
姜超如前度刘郎今又来,只不过“新归来”诗人得算隔世的二度“刘郎”,因为此前的“刘郎”更为诗人所熟悉,也早已列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前度刘郎名谓“归来者”诗歌,即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诗坛涌现的重要诗歌现象。这一群落的诗人早已成名多年,但因政治因素…[浏览全文][赞一下]
贾天卜西川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被广泛关注,如今西川作为国内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仍在汉语写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经历的历史时段,同样映射在其作品之中。历史意识基于作者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历史的主观认识,在个人经验…[浏览全文][赞一下]
何光顺知识分子写作,意味着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在面对厚重的历史传统和残酷的现实处境之时,作为提倡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又当采取何种艺术形式,持有何种艺术精神?1987年,西川在《诗刊》首次举办的“青春诗会”上提出“知识分子写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西川是第三代诗潮中涌现出的重要诗人,一直活跃在当代新诗的现场。与他诗歌创作、诗學追求相联系的关键词不少,比如“象征”“古典”“宗教性”“知识分子精神”“后现代主义”等等。西川八十年代的写作精致、纯粹,富于强烈的西方知识、艺术旨趣,而且口味是偏于古典和想象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亮台湾诗是新诗的重要篇章,正如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本文选择十位台湾诗人——周梦蝶、余光中、洛夫、罗门、管管、商禽、痖弦、碧果、郑愁予和夏宇——略加论析,是想要证明:古典与现代可以实现多么迷人的交错;还想要证明:这叶长在体外的肺多么动人地呼应了汉语和汉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卫峰一、诗歌制度保障着诗歌建设在一个日益制度化的时代环境里,网络也是一种制度。在新诗行进百年之后,在世纪之交以来的网络传播交流时空,无论诗歌或与诗相关的物事如何轰轰烈烈地传播,诗意普及,诗作和诗作者增多,诗人如何表达其自由存在,“诗歌”本身都是一种前提,…[浏览全文][赞一下]
宋宝伟诗歌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姿态介入现实,诗人如何在个人与社会的维度上建立诗歌伦理关怀,把对自己的关怀扩大至对社会的关怀,勇敢地承担起诗人的使命,这是我们现在乃至未来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当下很多诗人正在逐步复归写作伦理,将关注目光深沉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纳兰真有“通往彩虹的梯子”吗?梯子指涉现实,是实存之物,诗人用一首又一首诗来不断地抬高梯子的高度,彩虹象征着美好和一种救赎的约定。我们拥有梯子,也总有彩虹,词语就是诗人的梯子,彩虹就是理想国;词语就是唯一和值得信任的工具,诗人努力使词语摆脱寻常意义让它做脱…[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戬先秦时期开明王朝统一巴蜀地区,从此“蜀”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称谓;在秦朝统一全国后,则开始了中原传统文化同巴蜀文化的融合。从自然因素上分析,四川周边群山环绕,这一独特的地理特点使得西蜀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异常缓慢与艰难。崇山峻岭的阻隔成为了西蜀文化同中原文化…[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林云画家丰子恺说:人有三种生活,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对应这三种生活的,分别是物质、艺术与宗教。文学无疑属于第二个范畴,而诗歌的魅力又是独到而无穷的。在这个世界上,诗歌迷住了很多人,毫无理由,毫无征兆。我和散皮都在其中。最早看到散皮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晓琳张德明著名诗人马培松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有了极为出色的成就,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文学积淀和创作经验。其诗歌作品涵盖广泛,包罗万象,其作品多次在《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人民文学》、《诗选刊》…[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碧薇一穿越千年,去翻检中国古人关于海的言说。对没有见过海的中国古人来说,海就是彼岸,是有别于悲欢人间的完美世界。《诗经·小雅·沔水》中对海的描述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其中既包含对百川归海的认识,又包含忧乱思宗的情怀;《论语》中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浏览全文][赞一下]
洪君植尼采在19世纪后期曾呐喊“上帝已死”。当时被许多人认为那不过是精神病患者的绝句,可在今天看来确是如此——上帝确实已经死了。随着华丽的文艺复兴复活的古典价值观,在工业革命的资本支配和帝国主义的进程中渐渐加快了走向坟墓的步伐。信者,包括艺术家中的有识之士…[浏览全文][赞一下]
雨田2009年3月26日是诗人海子逝世20周年的纪念日。我在西南科技大学主持“诗意的春天——纪念诗人海子逝世20周年诗歌朗诵会”时,开始就朗诵这首《亚洲铜》,在这里我同样将《亚洲铜》作为开场白: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姚家育韩东是“第三代诗”中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温柔的部分》、《明月降临》等成为当代先锋诗的经典;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开启了“第三代诗”语言探索和试验的先河,余风所及一直影响到当下新诗;尽管韩东主持民间刊物《他们》的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厚刚韩东是当代诗坛上为数不多的系统地接受过哲学教育的诗人,山大哲学系的学科背景,为他思考诗哲学提供了“近水楼台”般的便利。关于韩东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实践,如果不能从诗哲学来认知和考辨,是难以理解韓东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的位置的。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诗”的“兴…[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