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始于八十年代前期,他走过了第三代诗潮,九十年代,直到当下,仍然在诗的道路上沉稳冷静地前行着。《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温柔的部分》《爸爸在天上看我》等等,这些篇章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他们”文学社、民刊,“诗到语言为止”,“口语”,…[浏览全文][赞一下]
西贝(澳大利亚)诗歌是艺术,医学是科学,两个领域似乎并不存在交集。但是诗歌和医学又似乎自古就相互关联,交织在一起。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既是音乐与诗歌之神,又是治愈之神,在诸如“伊利亚特”这样的故事中,他被描绘为缓解瘟疫的使者。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战国时期…[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以亮1在这“人生的中途”,我常常感到無话可说,有时则是厌倦于说。有多少东西是没有被说过的?面对没被说过的,是否应该沉默?如果不是,又该如何说?翻译于我,常常等于用别人的语言,说点自己的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说点别人说过的话。但是,这依然不乏困难。以赛亚…[浏览全文][赞一下]
无论如何,我都要为牧雨的散文诗集《一条河的注释》写一段感想文字,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对于散文诗朝圣般的热爱。1说到执着,是他的请求与等待让我无法拒绝。自从诗稿的文档发给我到现在,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多,我实在无法抽出时间好好阅读他的全部诗稿而写一些我的感想。然…[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当代散文诗诗坛,香奴差不多算是一个异数:她拥有长达十几年的散文詩创作经历但因为搁笔太久而迟至近几年才再次活跃于文坛;她拥有为数可观的读者群迄今却未引起更多作者的关注和评论家的研究。在接连获得“2015年人人文学网年度最佳散文奖”、2015年“吉祥甘南”全…[浏览全文][赞一下]
牧雨和香奴,这两位都是当代散文诗创作虔诚的践行者、朝圣者。牧雨是中学教师,香奴为自由职业者,两者对于文学,特别是散文诗似乎都情有独钟,在自己的工作之余,生活之余,把生存的時间都留给了文学,特别是散文诗。在这个庸俗反为高贵而被全社会膜拜的时代,文字就是他们怀…[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目珍我写青春沦落的诗(写不贞的诗)写在窄长的房间中被诗人奸污被咖啡馆辞退街头的诗我那冷漠的再无怨恨的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我那没有人读的诗正如一个故事的历史我那失去骄傲失去爱情的(我那贵族的诗)她,终会被农民娶走她,就是我荒废的时日……[1](《手艺——…[浏览全文][赞一下]
向卫国一多多(栗世征,1951-)的诗集《诺言》收录了诗人1972-2012年的诗作,按时间顺序分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四个部分。假如按照通例,要对诗人的创作进行分期,那么,我将其分为三个时期:70年代是早期,也是诗人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远人一从朦胧诗到西方诗歌,几乎是我们这代诗写者的阅读走向。很多年里,我一直热衷于西方诗歌,非常奇怪的是,让我从西方诗歌阅读中掉头重新审视我国古典诗歌的人,竟是一位来自西方的诗人。这位诗人便是堪称西方现代派源头性代表人物的艾兹拉·庞德。熟悉西方诗歌史的决不陌…[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静轩从标题开始,这一系列诗歌不断暗示着几位诗人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冲动。这之中不少作品,直接以极为常见的生活事物为题,如《邮筒》《培训会》《值夜班》《收废品的老人》等。当诗人们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他们会发现许多值得书写的诗意瞬间。但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亮“现实”,对于文学来说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究竟是藕断丝连还是貌合神离,贯穿于文学史的任何一个阶段,也可能鲜明地体现在任何一部小说或一首诗中。《星星》(2017年3月上旬刊)推出的“新现实星现实”诗作,引领我们在这样一个祛魅的时代重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辛北北一每一首诗的不完美构成了诗人及诗歌本身意义上的某些缺憾。这里指的是雷武铃的短作《夏季之歌》。或许标题有误导之嫌,因为不完美并不等于不好,而且,无论从美学还是语言的角度看,带缺憾的作品,有时反而能带来更多的个性和启发。《夏季之歌》是雷武铃的少作,全诗如…[浏览全文][赞一下]
景立鹏众所周知,客观世界是由自然物质构成的,如果再往细处辨析,则是由基本的化学元素构成的。而化学元素也构成人之存在的基本物质环境。个人存在的时空性决定了其存在的物质性基础。这是否意味着人的精神存在与物质元素之间也存在某种必然性联系呢?我想,是的。但是这种联…[浏览全文][赞一下]
向以鲜摆在面前的四川诗人彭志强的诗集《秋风破》是一部关于杜甫踪迹史的诗歌传记。诗人放弃了年假和所有的小长假,自驾一万多公里长路,踏遍杜甫留下的几十处重要遗迹,许多时候通宵达旦开车狂奔,只为抵达杜甫曾经抵达过的地方,他们所重叠的不仅仅是踪迹或足印,还有汉语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野松近年来我对诗歌的阅读已有很强烈的选择性,特别是对知名度很高但作品水平很一般的诗人的作品,我是保持一定的警惕和距离的。但是,当我读了著名旅日诗人、文学博士、翻译家田原的诗集《梦蛇》里的第一首诗《梦》,我就被这首只有六行、两节的短诗迷住和震撼住了:“银色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向东关于诗歌创作心理动机,唐代诗人韩愈说“不平则鸣”,西方的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则说“愤怒出诗人”。但与愤怒这种壮烈感情相反的寂寞,也能催生诗情。李白不是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么!杜甫也说“寂寞壮心惊”,陆游觉得连老天都同情寂寞的人(“天公怜寂寞”),所…[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军现代社会日益繁复的条块分割,将个体的人切入到网格化中,网络技术貌似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实则变得更加遥远。本期诗歌既有对当下世俗的针刺,也有超脱世外的精神跋涉。但当现代性的技术将人们格式化成单面人之后,涌动在诗端的孤独与幸福就成为了面相不一的画符,让人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天琪在浮躁的社会,如果还能保持一份对诗歌的喜爱,那收获的必定是内心的平静,读本期诗歌就能给人这样的感受。组诗《对着话筒收集沉默》仿佛在冬日暖阳的午后喝下一杯咖啡,温暖和苦涩的交织恰到好处;而《余生只种白色的花》看似妥协却带着坚韧;严彬的组诗《星期天文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菲梦境与真实,虚妄与迷离,诚如落入人间的幻彩星辰,缥缈寂寥、稍纵即逝,演绎伪与真或叛离或血乳相融的相扶相依。诗人王钻清是如何在他尝试创作的“诗体游记”和“大时空诗”中让生命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摆渡,在世事与人情之间穿透,在诗性与诗思之间涌流呢?物为心所观,心…[浏览全文][赞一下]
觅程《活在纸上》是诗人白琳的第四部诗集。作为老朋友,我对这部诗集的问世表示隆重的祝贺!这部诗集是对白琳诗歌创作的一次全面检阅和集中展示,也是献给中国新诗百年的一份厚礼,更是伫立在延川文学艺术殿堂的一座丰碑!关于白琳,阅其人,其貌也平,其言也少,甚至多少有些…[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