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提出创意,经过三年半的筹建,2021年7月5日开馆的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包括人文广西、文化桂林、当代广西文学、八桂学术、抗战桂林文化城五个专题馆。其中,当代广西文学专题馆主要收藏和陈列1949年以来的广西文学作家作品,包括作家文学、港澳…[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一时记不清与肖庆国见面是在哪一年。好像有一次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做学术讲座,那天讲的是与上海文学有关的内容。讲座后肖庆国向我提问,自我介绍说他是李丹梦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正在研究当代的广西文学。我答应他以后写了论文寄给我看看。他说,他对广西作家的创作持批判态度…[浏览全文][赞一下]
2020年11月,邵燕君首倡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应该定在金庸客栈①,因起源问题干系重大,后引发一系列争论,也取得相当进展。与论者虽对具体的起点发生在何时何处各执己见,但仍达成一个共识: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媒介文学,对起源的判定要落在媒介问题上。不过,进展不仅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铁群宋扬茅盾与宋云彬是现代中国两位文化名家。他们的友情从亲密到冷淡终至隔膜,其间有太多的隐情。茅盾于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宋云彬于1897年8月16日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今硖石街道)。乌镇距海宁很近,同属吴越文化圈。茅盾与宋云彬几近于同乡,…[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8年5月,钱中文先生惠赠我大作两本,一是他的学术自传《文学的乡愁——钱中文自述》,二是《钱中文、祁志祥八十年代文艺美学通信》。读后者,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原来祁志祥在他二十三岁那年(1981年)就喊着“敬爱的钱伯伯”给钱老师写信了①,于是他得到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淡巴菰就是李冰。我们认识有二十年了。后来知道了这笔名,并不讶异。因为读过几本明清小说,知道这是“烟草”的旧译。她曾师从我的朋友詹福瑞。认识她时,她已从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北京一家报纸做记者,专跑文化口。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詹福瑞,谦和而宽厚,以研究魏晋文学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刊编辑部时间:2022年6月27—29日地点:南宁桂景大酒店二楼岭南厅主办:《南方文坛》、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持人:张燕玲、张柱林、曾攀与会者:吴义勤、梁鸿鹰、胡平、刘大先、张莉、黄德海、黄尚恩、严霜、东西、黄伟林、凡一平、潘红日、李约热、朱山…[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仁敏李慧莹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学美学方法论领军人物、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广西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黄海澄先生,曾于20世纪80年代大力提倡用横断科学的方法研究文艺学和美学问题,并率先垂范,开创了“三论”美学和艺术价值学,引领学界风潮,泽被后…[浏览全文][赞一下]
董卉川张宇一、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散文诗剧脱胎于散文诗,散文诗、散文诗剧均诞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而中国散文诗剧则诞生于20世纪初——胡适1917年11月创作的《人力车夫》。散文诗剧即为“散文诗的戏剧化”,在散文诗的创作历程中,“散文诗的戏剧化”是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诗与非诗的区分谈的不是诗与文的区分,而是一个在诗歌范围内讨论的问题。非诗是诗里的异质因素,它影响到诗的合法性或诗的纯度。在极端情形下,即一首诗里的非诗因素过多,会被视为坏诗或者伪诗,只是徒然具有诗的形式。如何判定诗里的诗因素与非诗因素?其界限在哪里?问题可…[浏览全文][赞一下]
2008年,笔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做高级研究学者期间,了解到他关于现代悲剧观念和悲剧理论的研究状况,回国之后便决定从中国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伊格尔顿关于悲剧问题的代表作《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发表于2003…[浏览全文][赞一下]
“乡下人进城”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性/现代化进程中文学叙事的重要题材。乡下人进城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城市和乡村二元分割,城市是乡村的终极仰望。这个时期有一部分乡村知识青年并不是因为生计所迫到城市去谋生,而是为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誾誾树墙垣,巘巘驾库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敷敷花披萼,闟闟屋摧霤。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浏览全文][赞一下]
从《秦腔》里一只未到场的狼说起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里有一位通阴阳的奇人荣叔。荣叔死后留下一本笔记,里面有一则关于清风街众人命运结局的预言:“今早卜卦,看看他们怎样?新生死于水。秦安能活到六十七。天义埋不到墓里。三踅死于绳。夏风不再回清风街了。院子里的苹…[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柱林许聪毫无疑问,当今世界正处于所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而我们则处于一个更大的变迁的关键时刻,即乡土中国的转型。一方面,城市化或城乡一体化正方兴未艾、加速推进;另一方面,原先相对数量或绝对数量均堪称庞大的农村人口还无法被城市消化,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乡村…[浏览全文][赞一下]
关于“新乡土文学”或“新乡土小说”的命名与论述,一直是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中时隐时现的线索。对“新”的强调,或许是基于“乡土文学”写作新貌和“乡土中国”新变,抑或呈现了批评家对“乡土文学”新可能的期待。在我看来,“新乡土文学”仍然在生成之中,因而…[浏览全文][赞一下]
因为写过太多印象记,本来早已下决心不再写这类文字了,但这次崔庆蕾要我写,我却又不好意思不写了。这是因为这些年他一直在我身边学习、工作,目睹了他的勤奋、刻苦与成长,很欣慰,也很有感触,觉得有话要说。在很多人眼里,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崔庆蕾都是平常的、普通的,他…[浏览全文][赞一下]
崔庆蕾是文坛涌现出的一位新锐青年批评家。我们认识有十幾年时间了。从年龄上讲,崔庆蕾是一名85后批评家,他有着山东人的朴实厚重,也有着很多青年学者身上没有的沉稳细腻。他的批评眼光独到却又温厚宽和,对作者多有“同情式理解”,兼顾多种批评方法,又能坚持自己的审美…[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百年现代中国文学的版图之中,乡土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新文学发轫之初,鲁迅、茅盾、沈从文等文学大家即以不同的视角和笔法奉上经典之作,不仅引领乡土叙事之风,也为新文学整体发展奠定了历史基业。此后中国文学的浩荡百年路,革命、救亡、建设、改革在不同时期交…[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如果从迄今为止的写作历程来判断,说藏族作家阿来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鲜明生态意识的作家之一,应该是可以成立的。这有他的《大地的阶梯》(2001)、《成都物候记》(2012)①以及其他大量地理生态散文,还有长篇小说《空山》六卷本②(2004—2008)和《…[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