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9293
    2023-11-09
  • 引言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中,“文本”(法语texte)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使用意义的概念和范畴。“文本”概念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80年代以来进入中国。“文本”概念的中国之旅,“一方面刺激了中国的学术话语,推动了国内对新理论的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361
    2023-11-09
  • 时间:2022年7月20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培文书院主持人:高秀芹与谈人:洪子诚、孟繁华、姜涛、吴丹鸿、张桃洲、冷霜、张洁宇、孙民乐发现·另一个谢冕高秀芹(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这是一个“秘密”的会议,我们没有让谢冕老师参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615
    2023-11-09
  • 一个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先感受到的是丝丝缕缕的新奇——没错,穿行在陌生城市的街道,感受它的植物、建筑,它的口音、食物,它的风情、民俗,那种由生疏造就的错位感会逐渐弥漫成一种美学判断,进而这判断又衍生出强烈的对比:这座城的树比那座城的树木品种更繁多,由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561
    2023-11-09
  • 2017年8月5日,清晨,北方冰城哈尔滨。雨后的天空一碧如洗。哈尔滨师范大学梦溪宾馆会议厅,来自四面八方的七八十位嘉宾济济一堂,“百年汉语新诗批评与罗振亚诗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即将开始。这时,伴着一阵急切而又轻悄的脚步声,他的身影突然在会场门口,我快步上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686
    2023-11-09
  • 揭示早期新诗人的异国文化行旅与新诗写作的关系,当属“新诗发生学”的研究范畴。近年来,围绕新诗发生学的研究已具规模,形成“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共生的学术态势。多数研究者注意到新诗人普遍具有的海外经验,将其视为作家创作的背景资料,但较少从新诗诞生的推动性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734
    2023-11-09
  • 勒克萊齐奥是一个“世界”作家。从个人经历来看,勒克莱齐奥的祖辈很早就从法国迁往毛里求斯定居,他本人则出生在法国尼斯,八岁时踏上了去往非洲的旅途,并在这次旅行中开始了最初的写作。后来他辗转英国、法国、美国新墨西哥州、泰国、墨西哥、韩国等地,学习印第安文化,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814
    2023-11-09
  • 将近20年前,我在《胡适全集》出版座谈会上提及,晚清及“五四”两代学人中,起码有20位值得出全集;只有圆满完成此项工作,我们讨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才有牢固的根基①。大约10年后,具体说来就是2014年6月10日,我在“纪念章太炎先生诞辰145…[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795
    2023-11-09
  • 我在上一篇①里说到,要从“四维”视阈来看新文学、现当代文学史的重构,即将旧体文学、俗文学、翻译文学纳入传统的(相对狭义的)新文学史中,拓展现当代文学的历史空间,构建一个与传统中国文学史贯通相契的结构体系。限于篇幅和写作时间、精力心情等,有关翻译文学的论述未…[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791
    2023-11-09
  • 在《恶之花》的终篇《远行》中,波德莱尔写下“到未知世界之底去发现新奇”。身居深渊之底,无论地狱还是天堂,那种“发现”异质经验的可能,正是我们不断追逐旅行的动力。这句诗如箴言一般,给予文学批评者某些重要的启示。他可以把自己理解为旅行者,视批评为一场内蕴丰富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660
    2023-11-09
  • 熊秉明先生曾提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八桂书风”书法乃广西书法文化核心表征。“八桂书风”书法符号是以审美功能成就其地域文化象征地位,但它实际上将创作者一系列现象、情感、事件融为一体。首先,它是一个文化现象,是广西书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523
    2023-11-09
  • 在近些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画展中,不少广西油画家的作品频频入选、获奖,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广西油画何以能得到评委的青睐和观众的喜爱?它取得重大发展的成因是什么?它在审美上有何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些方面,鲜有文章研究。然而广西油画作为正冉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376
    2023-11-09
  • 2022年5月初,杨诚找我说要做个个人画展,请我做策展人。我满口应承下来,因为我在2016年被单位委派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专门学习过策展,却一直没有得以实践,如今碰到一个好机会,当然是不可放过。随后他就给我发来国际艺术大师基弗的展览视频,说我们要向这个高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825
    2023-11-09
  • 参禅学佛在宋代成为文人的一种时尚,禅宗的盛行对文人的人格形态、文化品格、审美观念、世俗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人审美理念的改变又反映出书法的精神面貌。在宋代书法的演变中,文人把禅宗的“顿悟”观念引入书法的形式表现中,禅宗的“顿悟”是通过主观内省的功夫对佛…[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610
    2023-11-09
  • 在《奥德赛》中,荷马这样描述,当一位祭司和一位诗人同时跪在俄底修斯面前时,只有诗人得到了饶恕,因为俄底修斯不能杀一个由诸神赋予神圣艺术才华的人。这是一个来自公元前的对诗人的指认,时至今日,荷马的解释仍然奏效,这是一份关于诗歌的内容和来源的回答,包括创作时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555
    2023-11-09
  • 一、住进宋朝的身体夏坚勇长久地浸淫于宋史。自《绍兴十二年》以来,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宋朝,在宋朝的上空来回移动,在汴京和临安之间左右徘徊。夏坚勇的宋史叙事是倒叙的,《绍兴十二年》先去到临安,《庆历四年秋》从临安回到汴京,《承天门之灾》目光又稍稍前移,注目于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426
    2023-11-09
  • 长篇小说《拖神》(作家出版社,2022)以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庚子事变等为背景,以“樟树埠”崛起和衰落为线索,呈现了近代中国潮汕平原的风云剧变。这部小说篇幅长达六十万字,将主人公陈鹤寿在蛮荒之地白手起家的传奇和樟树埠(原型为粤东近代海运贸易港口“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495
    2023-11-09
  • 呼伦贝尔的阳光总是明媚刺眼,像是能照透人心。但是如果真想参透这片土地,就有必要读一读艾平的散文集《隐于辽阔的时光》。艾平用她诗性的笔意构想了一个曾经的理想模样的游牧文明,在这里,森林的状貌是万物相长,草原的深处是内心万象,而作家的文字是物我对晤。浩瀚自然孕…[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276
    2023-11-09
  • 一、失败的意图应该不只是巧合:几乎是同时,许春樵在《小说月报》(原创版)2021年第11、12期连载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收获·长篇小说》2021年秋卷推出鲁敏的《金色河流》,这两部作品说的都是一个耍笔杆子的家伙或明里或暗里要给一位企业家作传,但同样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191
    2023-11-09
  • 今天我们在理解任何一种文学发展史时,似乎更为关注的是时间层面的“过去”,相对忽略了历史的“现场感”,而文学发展史正由一幕幕发生中的现场事件构成,其在文学发展史形成的过程中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认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状况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借助一些少数民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003
    2023-11-09
  • 只有在诗学的意义上实现对现实各种元素的重构,也才称得上是诗学意义上的真实,从而以诗歌的方式构建和特定时代的紧密关系,是按照“可然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按照诗学逻辑的推演,将现实元素综合重组后,以更为深刻或者丰富的方式呈现出来,“虚构的历史之所以能予人心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