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6907
    2023-11-09
  • 20世纪50年代初,周作人最早披露“狂人”原型乃鲁迅姨表弟阮久荪①,从此阮久荪的身影便在许多《狂人日记》的读者心目中萦绕不去。然而阮久荪除了1916年犯病时与鲁迅在北京有过接触,他与《狂人日记》直接有关的材料并不多。1910年鲁迅所编《越社丛刊》第一集曾登…[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777
    2023-11-09
  • 引言在“身份社会”①中,可能没有哪一个群体,像知识分子一样,地位起伏不定,形象诡谲多变,有时充当忠肝义胆的时代砥柱,有时扮演尔虞我诈的跳梁小丑;他们传递着庙堂正音,也吟啸过江湖歌谣和民间淫曲;他们可能是道义的担当、知识的承载体、传统的继承人和文明的创新员,…[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692
    2023-11-09
  • 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阐释活动,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但通常意义上的对话往往被理解为发生在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之间,也就是批评家与文本之間。这当然是批评最为核心的内容。但如果将批评过程拆解开来的话,可以发现这一过程中存在多种对话关系,它是多维的、多声部的,读者看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651
    2023-11-09
  • 2021年,中国戏剧艺术领域可谓百花齐放。恰逢建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歌剧《周恩来》、舞剧《铁人》《秀水泱泱》、音乐剧《血色湘江》《在远方》《致青春》等一众佳作相继登陆剧场舞台。视角贯穿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群众从推翻“三座大山”到走向新生活的风雨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455
    2023-11-09
  • 吴昊李晗后现代文化是伴随着消费主义而来的一种“对现代主义中代表欲望、本能与享乐的一种反倾向规范”①。由于它强调欲望的本能和直接的感性体验,使得人们沉溺于具有直接快感的碎片化的影像当中,从而实现了现实生活和影像之间界限的模糊,即“真实的实在开始转化为各种影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387
    2023-11-09
  • 邢少轩刘川鄂《沉香屑·第一炉香》写于1943年4月,自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创刊号起三期连载,这是张爱玲走向文坛,被读者承认的第一篇作品。她此前在《20世纪》上发表的英文随笔,只能算是试笔。袅袅香烟中,从上海随家来港求学的女中学生葛薇龙,在全家要搬回上海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367
    2023-11-09
  • 刘维笑王敏从小说集《额尔齐斯河小调》到《黑马归去》《枸杞》等,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方面日渐成熟。她的《黑马归去》曾一举夺得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上近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精力,并在结合时代语境反映牧区变化的现实题材方面有所突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389
    2023-11-09
  • 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要的诗人之一,杨键以其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渴望返回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理想而受到诗坛的瞩目。结合中国新诗诞生的历史,特别是当代诗歌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内容维持自身的发展,杨键诗歌在整体呈现出来的“非现代”的趋势可命名为“回归的美学”。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336
    2023-11-09
  • 一《金枝》是邵丽在2021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此前在《收获》长篇2020冬卷发表。邵丽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金枝》这个书名也是后来改的,最开始我拟定的书名是《阶级》,意思是我们如何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努力向我們所希望的生活靠近的过程。特别…[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282
    2023-11-09
  • 前一次读鲁敏的长篇小说还是《奔月》。这次和《金色河流》就有了直接的阅读比较。差别在哪儿呢?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在我看来,《金色河流》是鲁敏小说中最能体现出丰富性也可以说是复杂性的一部作品。也许,你不会认为它具有《奔月》的尖锐性,或相反的某种隐喻性,但透过它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220
    2023-11-09
  • 有关民族的与区域的文论构建问题,时下人们对于“文学地理学”颇为倚重。落实到本论域,假如尝试以文学地理学研究作为考察视角,那么,必然可以发现:民族文学的时代创新,离不开对民族区域自然人文资源的发掘,尤其是离不开对区域民族文学经典的传承。历史实践证明:经典、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265
    2023-11-09
  • 一、湘江战役:何以“不可触摸”?与曾平标写作《向死而生》前的状况差不多,没读这部报告文学之前,我是知道湘江战役的,却想不到如此之血腥与惨烈,阅读时的情绪几乎无法控制,不得不数度中断。我的记忆里,这样的阅读体验是从未有过的。作家曾平标也为此产生疑虑进而沉思:…[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282
    2023-11-09
  •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儿童文学批评却一直比较薄弱,批评标准处于混沌状态。2021年崔昕平发表的一篇名为《儿童文学批评与创作掣肘》①的文章便指出了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诸多乱象,表达了对儿童文学批评标准、尺度混乱的忧虑。实际上,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百年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390
    2023-11-09
  • 如今,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和《天下荒年》(谈歌)放在一起来谈似乎更显沉重的时代况味,二者比较出的价值取向及其得失已然昭示了中国历史前进道路的某种迂回性。表面看来,它只是文学观念的一种反复,实则可能更是现实行动的先兆。其中可供我们省思的深意就在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250
    2023-11-09
  • 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了,一路走来,在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中,洪治纲始终在不断发现问题、追踪问题和探究问题。这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审美乐趣的过程。因为评论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领域,也是一个具有无限活力和魅力的领域。只有凭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235
    2023-11-09
  • 卢新华的《伤痕》是中国“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伤痕”一词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文学讨论会的讲话。新时期伊始的“伤痕文学”更多是经历过浩劫之后的中国人民心灵的伤痕和痛苦的宣泄,但其中所蕴含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203
    2023-11-09
  • 王艳丽韩镇宇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的整体发展概况而言,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巨大变动令其始终处于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中步履维艰,而试图突破港英殖民文化的局限性环境也使得它可以较少地受到观念和立场的束缚①,逐渐形成有容乃大的文化气质和兼容并包的世界视野,在吸…[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086
    2023-11-09
  • 一、异托邦空间和文学想象何謂“异托邦”?乌托邦(Utopias)和异托邦(Heterotopias),同为想象世界,作为与现实世界相对照的桃花源。出自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的“乌托邦”意为“乌有之乡”或“好地方”,一个现实中尚不存在的理想之邦。福柯创…[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037
    2023-11-09
  • 在“文学澳门”的相关表述中,“诗城”是一个其来有自、历久弥新的称谓。云惟利、李观鼎等学者认为澳门是“诗城”①,邓骏捷则统计自1976年至1994年“澳门华文文学书目”“澳门华文文学作品选辑篇目”“书刊论文篇目”,从数量和质量角度得出“澳门是诗的基地”的结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001
    2023-11-09
  • 提起李骆公,画界同行不免扼腕叹息。他的油画曾是那么精彩,画风又是那么超拔,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不知会达到何种境地。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李骆公1917年生于福州郊外一个贫寒人家,父亲教私塾,业余行医,靠微薄收入维持一家生计。十三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患不治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