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0006
    2023-11-09
  • 20世纪的一百年,在中国历史纪元上是一个极为特殊与重要的百年。写一部现代文化史,无疑是一个颇有担当颇为艰巨而又绝对富于创造意义的文化工程。刘硕良主编的《广西现代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可以说是有关中国现代史著作中颇为扎实多有精彩富于特色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39
    2023-11-09
  • 沙地黑米热衷探寻与她邂逅的每一座城市,以敏锐的感受力,体察各个城市之独特韵味,其著作《沙地黑米带你游阳朔》与《桂林人》(合著)莫不如此。在最新的散文小说集《彩云追》中,沙地黑米的漂泊之旅重回故土。老家个旧,成为她抒情与叙事的空间。她把对故乡的回忆推演、铺排…[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76
    2023-11-09
  •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睹文辄见其心。”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的这段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论的核心,“观文者”以“文”为凭借,“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从而实现与“缀文者”灵魂的相遇与对话。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30
    2023-11-09
  •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每个写作者都习惯于立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参照去进行一种自我建构式的描述,比如女性主义的视角,比如文化主义的视角,比如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但是,不论是何种写作主义和写作立场,童年视角都时时掺杂在其中并发挥着原发起点的作用,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45
    2023-11-09
  • 宋剑华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恐怕是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了。巴金对此并不讳言,他说“自从1931年和1932年小说在《时报》连载后,到1980年我一共修改了8次”①。曾有学者通过校阅《家》的版本,发现“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24
    2023-11-09
  • 一、被遗忘的当代文学活动本文所论中国大陆私人油印诗集,不包括港台及海外华人油印的诗集。时间大体涵盖两个时期,即1950—1966年前后;1976—1989年前后。这是两个私人油印诗集的高发期,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时期的私人油印诗集。一般来说,文学史的选择标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30
    2023-11-09
  • 韩颖琦韦宝华在当下中国网络文学的地域版图中,曾蝉联“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三甲的北上广是网络文学作家聚集地,网文“大神”云集。而江苏、四川、湖南、浙江等地的网络文学,或曰“异军突起”,或曰“网文重镇”,表现均相当活跃。相比之下,以辛夷坞领军的广西网络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41
    2023-11-09
  • 引言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可以自由言论的“言论场”或者叫作“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参与讨论的公众占有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并将它建成一个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这样一个过程表现为已经具备公众和论坛的文学公共领域的功能转换…[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56
    2023-11-09
  • 当下网络文学的问题,显然还谈不上“经典化”问题。很难理解文学作品的经典化需要几个作家、学者、评论家来讨论才会“经典化”,梁山英雄排座次的思维在文学领域恐非其道。过去某些作品曾被专业人士捧到天上了,甚至一些大大小小的文学史都会专章专节地讲论,但现在读这些作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57
    2023-11-09
  • 孟繁华先生曾在《2014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与我们的文学理想》的开篇中这样写道,“短篇小说是否已经成为小众文学的判断并不重要,一个作家的文学理想从来就与时尚和从众没有关系。”①就儿童文学而言,短篇创作一直以来就是作家实现其创作理想的重要园区,它不仅是年轻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46
    2023-11-09
  • 1.古代文论的当代焦虑从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一直到现在,关于“国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甚嚣尘上,与之不相称的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领域似乎并没有借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东风而生机勃勃。与之相反的,多数的讨论围绕着“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古代…[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03
    2023-11-09
  •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中国诞生,文学教育的机制得以在大学建立和逐步完善。在现代中国大学文学教育及其以“文学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新文学史”作为一门断代“文学史”课程或准文学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就开始进入到大学课堂及其课程设置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10
    2023-11-09
  • 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1924—2000)创作丰厚,出版过二十多部诗集。1950年代,出版的两本诗集并未引起反响,但到了1960年代,他很快就成为以色列的重要诗人,作品也很快被翻译成英文,并在欧美文坛赢得极高声誉,美国诗人特德·休斯曾如此评价:“诗人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09
    2023-11-09
  • 虽然写作是自然与人类结合的产物,但是个性化只存在于作家的概念世界里。它的基本目的在于理解世界及其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作家坚持不懈地将自然界、其他人和物种概念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写作是创造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一次重大尝试。由于这些原因,从阿尔塔米拉洞穴到网…[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62
    2023-11-09
  •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这个话题是多面的,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种全球文学正在成形。让我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谈起,这一概念本身也表现出了许多形式和形态。全球化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它证实了空间的湮灭,即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25
    2023-11-09
  • 我是一名来自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云南省的作家,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生活着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这意味着在这片民族众多的高原上,其民族文化与历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中国古人有个很美丽的比喻来形容这片土地:彩云之南。看到这句话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22
    2023-11-09
  • 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于1944年的长文《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学”的奠基作之一。其锐利的批评,不但引发了张爱玲的直接回应,更促使后者对自己创作哲学第一次作出全面的表述。关于傅雷与张爱玲的关系,别处已多有论述,在两人的笔墨官司之外,大多聚焦于私人恩…[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57
    2023-11-09
  • 王斑华媛媛审美话语与文学概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作品,便会发现,“美学”(或审美)一词被大量使用。这似乎说明美学话语在塑造现代中国批评家对文学的思考方式上,起了关键作用。美学既为文学作品提供评判标准,又为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目的提供指导。美学思想也为作家追…[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02
    2023-11-09
  • 如果说文如其人这个说法是一句肯定性的评价的话,那么十分适用于评价刘琼的评论工作。多年来,刘琼一直供职于《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阵地,这使她始终具有高度和广度的视野,持论公允客观,不偏颇而有包容性。或许,是新闻媒体对于真实性关注的职业习惯塑造了她的阅读趣味,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849
    2023-11-09
  • 认识刘琼多年了。在某一次论坛活动中间休息的场合,看到她和多位来自天南海北的与会者聊天,轻松随意,言笑晏晏,忽然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她如果早出生若干年,譬如在革命时期的军队中,应该是一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女政委,至少也该是指导员一类角色。秀气中蕴涵英气,…[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