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0237
    2023-11-09
  • 近十年里,我经历过三天很奇怪的事。一次在新疆看到一只从美国购来的矮马,那鬃毛,五官,发蓝光的眼睛看我时的羞涩之态,我只觉得她是一个小洋妞。一次去甘肃的一个村子,村子建在一面坡上,时正黄昏,路从村子里拐着弯下来,特别白,像淌出的河,就在河边一户人家的院墙上,…[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230
    2023-11-09
  • 我与刘艳相识较早,那时我还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工作,后来我到北大中文系,她从北师大博士毕业,进入文学所工作,到《文学评论》做编辑。有近十年,我没有给《文学评论》写稿,与她交往并不多,只知道她认真编稿,潜心读书,也是欣慰。后来历经多次刘艳给我编稿,她的认真执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243
    2023-11-09
  • 一高校知识分子写作现状与学者写作叩问佛教和文化传统的新维度学者作家徐兆寿新长篇《鸠摩罗什》,2017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甫一面世,便广受关注,带给读者和评论家不小的震动。小说不仅成功塑造和还原了鸠摩罗什这位高僧大德——鸠摩罗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58
    2023-11-09
  • 2017年是网络小说在提振信心中接力奋进的一年。笔耕不辍的网络大神和不断涌现的新锐作者保障了百万级创作队伍及其原创作品的输出。现实题材小说迎来了创作机遇期,新作数量与质量得到提升。玄幻、仙侠作品增幅势头不减,融合中国元素与世界文艺因子的小清新题材作品显露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53
    2023-11-09
  • 困境中的“蝶变”现实主义曾经是文学中的重大问题,但在今天剧烈的社会转型和多样化的文学中,却似乎被淡化了。文艺学教科书中它的“地盘”越来越小,有的甚至没有;文学评论界很少谈论现实主义话题,偶尔论及,不是陈旧说教,就是浅尝辄止。但淡化并不等于不存在,它像看不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43
    2023-11-09
  • 蒋述卓洪晓审美活动由具体的审美主客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任何脱离社会生活的审美活动都是不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过去的农业社会日益步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文化从一元向多元…[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59
    2023-11-09
  • 鞭子的说教者,无知的使徒,蒙昧主义和顽固专横的拥护者,鞑靼人生活风习的歌颂者——您这是在干什么!看一看您的脚下吧——您正站在无底深渊的边上……您是将正教教会作为这一类教义的靠山,这一点我还能理解;教会一直是笞刑的支柱以及专制主义的帮凶,可是在这里您为什么去…[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94
    2023-11-09
  • “我的批评观”,起初我很认真地竟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说来也巧,2018年2月7日,恰逢《文学评论》老干部年终座谈会,正听王信先生、陈骏涛先生等前辈们,说到《文学评论》应该保持她一以贯之的学理性特色的时候,燕玲主编的微信飘然而至,一语点醒我,“我的批评观”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82
    2023-11-09
  •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邕剧史的讨论,多侧重在微观层面描述邕剧的发展脉络,简圣宇教授《民国至解放初期的邕剧形态流变考》①(以下称为简文)在更为宏观的史论层面思考何谓邕剧史,触及了邕剧史的本体性命题,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简文以剧种名称使用的规范化与稳定性作为评价…[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66
    2023-11-09
  • 在中国早期艺术批评史特别是版画批评史上,陈烟桥是一个学术地位一直被忽略的人物。他的这种被忽略,其原因颇有些复杂,直接原因是他本身的学识局限性,加上后半生时间大多消耗在庞杂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当中,无暇投入专门精力写作,但其深层原因却与他特殊的边缘境遇有关,由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241
    2023-11-09
  • 如果要在澳洲华文文学界选择极具代表性的作家,那么张劲帆应当是其中一位。批评家郜元宝认为张劲帆的小说因“澳华文学的标准件”齐备而“成为经典”:“在劲帆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澳华文学的经典表述。”①张劲帆的作品涌动着自传体式的人文主义精神,始终定焦于旅居澳洲、遭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79
    2023-11-09
  • 时移事往,一个时代乃至具体到某一时段的风云平息之后,历史潮流之中那些未完成的,如果任其延搁荒置,有时也就形同被遗忘的,从集体记忆中遭除名而后付之阙如。个体凭借一己记忆,耿耿一念尝试将所历所见之事一一交代补全,本身也蘊含了某种对话的意向甚至对抗的意味。尽管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34
    2023-11-09
  • 张琼洁刘俐俐长期以来,当代小说呈现出一种近乎趋同的腔调——非介入式客观性叙述,即作者以局外人冷静、旁观的态度,让故事自然地展开,客观地呈现,以达到“零度写作”效果。如果说此种根源于西方传统的腔调为当代作家所熟稔,那么马步升小说突出的主观性叙述则为“异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145
    2023-11-09
  • 一说到文学创作的“问题意识”,了解新文学起源的人们应该并不陌生,五四时期出现的小说大都是“问题小说”,当时的作家苦于现实的黑暗及困境,个人的无力及彷徨,以文学的方式来给社会开具药方,爱与美,启蒙或变革。之后描写乡村记忆与现实处境的乡土小说,我想是更深广也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077
    2023-11-09
  • 城市书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主要以与乡村书写相对照的形态呈现出来。在五四文学中,它既象征着启蒙的光明,又暗含道德堕落的隐忧。及至20世纪30年代,在左翼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城市话语几乎等同于小资产阶级,或者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这种政治意义浓厚的塑形一直持续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054
    2023-11-09
  • 一、精致而纯粹的优雅格调我以為,散文的最重要特点是格调怎么样,格调会最终区分散文的优劣高低以及美学品质。范若丁的散文集《失梦庄园》中,流溢出对生活进行美学化处理的极高品质——范若丁以优雅庄重的散文格调、精致简洁的叙事艺术、生动纯净的抒情感和细致深刻的生命洞…[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082
    2023-11-09
  • 一、现代文学的乡土叙事居然延续到了70后作家海飞,吊诡或怪异乎?乡土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应该是一个庞大的存在,鲁迅以降,大家比比皆是,比如沈从文、赵树理、柳青、浩然;1980年代更是涌现出一批中青年作家,在“寻根文学”之后以各自的风格持续着对乡村不同历史…[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060
    2023-11-09
  • 2016年是长篇小说的“丰收年”,诸如吴亮《朝霞》、方方《软埋》、贾平凹《极花》、格非《望春风》、张炜《独药师》、赵德发《人类世》、徐则臣《王城如海》、李浩《父亲的七十二变》、范小青《桂香街传奇》、孙惠芬《寻找张展》、吕新《下弦月》、赵本夫《天漏》、张悦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009
    2023-11-09
  • 现代以来的文学记忆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不正常者”。所谓“不正常”,显然是参照“正常”而言,意味着相对于同时代绝大多数其他人的行为方式、身心状态,个体显示出特殊、另类、变异的特征(也即“出了问题”)。以“不正常”方式呈现出的个体,就好比人体内的结石,它无法被…[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932
    2023-11-09
  • 程志军韦孟驰是广西本土80后小说家,他从大化山区走来,带着一身可贵的“土气”,进而走进南宁的城市生活中。韦孟驰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城与乡的观察写出了朴实而厚重的小说集《甘蔗林》(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甘蔗林》以饱满的“土气”讲述着进城者由乡入城、进入…[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