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散文
文章内容页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则

  •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960
  • 党梅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形式正铺天盖地般在中小学中蔓延。但事实上,心理教育不只是体现在这些形式上,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也处处可以发现心理的影子。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应用心理效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和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将就皮格马利翁效应、登门槛效应和苏东坡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作简单阐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一个实验很好的阐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在一所小学,煞有其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交到有关教师手中,并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智力水平很高,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在不久的将来将产生“学业冲刺”,且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八个月后,他们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奇迹出现了: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成绩提高快,性格开朗,求知欲强,且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后来才知道,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

      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迹,是由于他们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们深信他们的话,即使被要求保密,但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因此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有了显著进步。我们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的特性。所以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也表明,不良期望是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在小时候,他们因为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期望。积极期望促使人们向好方向发展,消极期望则使人向坏方向发展。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登门槛效应

      在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你一开始就提出较大要求,很容易被拒绝,但如果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为“登门槛效应”。

      这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人们都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而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后,一般情况下不会再拒绝别人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大部分人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登门槛效应不仅是对别人有作用,对自己也发生作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两次比赛中,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日本选手山田本一意外地夺冠并成功卫冕,令人们大惑不解。十年后,他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前,我都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的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就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当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而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也不懂这样的道理,而是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在这里,山田本一运用的策略就可以称为“目标分解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等他们按照要求做后,予以肯定、表扬甚至奖励,然后再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地奋发向上。尤其是对行为习惯不很好的孩子的教育引导,如果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则更会奏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苏东坡效应

      苏东坡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两位名人的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们对“自我”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社会心理学家们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古时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夜晚投宿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后,剃光了他的头发逃走了。解差醒来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随后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认识“自我”更困难一些。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了解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不容轻视,因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

      第一,要突破“自我”的局限,跳出“自我”的圈子,通过比较与别人的行为及优缺点,获得对“自我”的认识。第二,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所谓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这就需要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的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第三,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第四,要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endprint

      本文标题: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则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0974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