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祥
摘 要:本文针对生物新课程改革,对细胞呼吸这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意义和效果
关键词:细胞呼吸;探究;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习了“ATP”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细胞能量供应的课题: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第一课时的探究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打下基础;第三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胞呼吸的方式、条件和产物。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使用相关器具进行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实际:体验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深学生对探究一般方法的理解;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3.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但仍然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有效整合所学技能于学习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4. 教法。
主要采取引导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带领学生做深呼吸并提出:呼吸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找出: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2)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既然细胞呼吸是氧化分解过程,那这个过程一定需要氧气吗?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从思维角度迈出探究的第一步。
(3)试着回答。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思考并尝试回答: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酿酒,有氧的条件下用来发面所以细胞在有氧无氧的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试着回答为学生提供了在已有知识、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猜想的机会,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到作出假设的正确思维和方法。
假设作出后及时提出:回答是否正确需要证明,如何来证明呢?
(4)我来证明。①选取什么实验材料最合适?②如何保证酵母菌能够正常生活?③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自变量如何实现呢?因变量又如何检测?酒精怎么检测?
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分析、做出解答。这时最为关键的是根据回答将实验装置一步步的设计出来。
在回答①②两个问题时,详细的操作也要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将本实验的准备的部分工作表达出来。
在回答第③个问题时可以判断出自变量为有氧和无氧。具体操作为取两个锥形瓶编号A、B,分别倒入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甲组敞口,乙组密闭培养。教师按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装置图一:接着提出:因变量是什么?如何观察?
学生回答:观察二氧化碳,只要把产物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就可以了。修改实验装置如图二:
再指出这样设置虽然完善了,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干扰实验,怎么办呢?
学生改进:两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A组通入的空气要经过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最终将装置改成图三:
最后学生阐述具体方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由学习小组汇报结果。
(6)表达与交流。试验过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合作能更快的得出正确的结论。探究就要大胆猜想。实验要有好的材料。生物学习离不开生活。……
7. 教学反思。
本节可以问题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剥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直观模型的使用:实验装置的连接是一个难点,笔者将装置的连接一步一步分解完成易于理解。表达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空间。endprint
摘 要:本文针对生物新课程改革,对细胞呼吸这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意义和效果
关键词:细胞呼吸;探究;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习了“ATP”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细胞能量供应的课题: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第一课时的探究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打下基础;第三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胞呼吸的方式、条件和产物。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使用相关器具进行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实际:体验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深学生对探究一般方法的理解;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3.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但仍然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有效整合所学技能于学习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4. 教法。
主要采取引导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带领学生做深呼吸并提出:呼吸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找出: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2)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既然细胞呼吸是氧化分解过程,那这个过程一定需要氧气吗?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从思维角度迈出探究的第一步。
(3)试着回答。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思考并尝试回答: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酿酒,有氧的条件下用来发面所以细胞在有氧无氧的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试着回答为学生提供了在已有知识、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猜想的机会,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到作出假设的正确思维和方法。
假设作出后及时提出:回答是否正确需要证明,如何来证明呢?
(4)我来证明。①选取什么实验材料最合适?②如何保证酵母菌能够正常生活?③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自变量如何实现呢?因变量又如何检测?酒精怎么检测?
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分析、做出解答。这时最为关键的是根据回答将实验装置一步步的设计出来。
在回答①②两个问题时,详细的操作也要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将本实验的准备的部分工作表达出来。
在回答第③个问题时可以判断出自变量为有氧和无氧。具体操作为取两个锥形瓶编号A、B,分别倒入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甲组敞口,乙组密闭培养。教师按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装置图一:接着提出:因变量是什么?如何观察?
学生回答:观察二氧化碳,只要把产物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就可以了。修改实验装置如图二:
再指出这样设置虽然完善了,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干扰实验,怎么办呢?
学生改进:两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A组通入的空气要经过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最终将装置改成图三:
最后学生阐述具体方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由学习小组汇报结果。
(6)表达与交流。试验过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合作能更快的得出正确的结论。探究就要大胆猜想。实验要有好的材料。生物学习离不开生活。……
7. 教学反思。
本节可以问题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剥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直观模型的使用:实验装置的连接是一个难点,笔者将装置的连接一步一步分解完成易于理解。表达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空间。endprint
摘 要:本文针对生物新课程改革,对细胞呼吸这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意义和效果
关键词:细胞呼吸;探究;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习了“ATP”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细胞能量供应的课题: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第一课时的探究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打下基础;第三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胞呼吸的方式、条件和产物。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使用相关器具进行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实际:体验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深学生对探究一般方法的理解;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3.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但仍然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有效整合所学技能于学习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4. 教法。
主要采取引导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带领学生做深呼吸并提出:呼吸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找出: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2)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既然细胞呼吸是氧化分解过程,那这个过程一定需要氧气吗?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从思维角度迈出探究的第一步。
(3)试着回答。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思考并尝试回答: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酿酒,有氧的条件下用来发面所以细胞在有氧无氧的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试着回答为学生提供了在已有知识、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猜想的机会,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到作出假设的正确思维和方法。
假设作出后及时提出:回答是否正确需要证明,如何来证明呢?
(4)我来证明。①选取什么实验材料最合适?②如何保证酵母菌能够正常生活?③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自变量如何实现呢?因变量又如何检测?酒精怎么检测?
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分析、做出解答。这时最为关键的是根据回答将实验装置一步步的设计出来。
在回答①②两个问题时,详细的操作也要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将本实验的准备的部分工作表达出来。
在回答第③个问题时可以判断出自变量为有氧和无氧。具体操作为取两个锥形瓶编号A、B,分别倒入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甲组敞口,乙组密闭培养。教师按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装置图一:接着提出:因变量是什么?如何观察?
学生回答:观察二氧化碳,只要把产物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就可以了。修改实验装置如图二:
再指出这样设置虽然完善了,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干扰实验,怎么办呢?
学生改进:两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A组通入的空气要经过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最终将装置改成图三:
最后学生阐述具体方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由学习小组汇报结果。
(6)表达与交流。试验过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合作能更快的得出正确的结论。探究就要大胆猜想。实验要有好的材料。生物学习离不开生活。……
7. 教学反思。
本节可以问题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剥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直观模型的使用:实验装置的连接是一个难点,笔者将装置的连接一步一步分解完成易于理解。表达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空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