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校园
文章内容页

小罗

  • 作者: 读者·校园版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34090
  • 杨葵

      前两天路过琉璃厂,才知道那条路早已被拓宽。原来路口有座敦实笨重的过街天桥,要算标志性建筑,不知什么时候也被拆了。

      由那座桥,想起小罗。十几年前,桥修成通行的那天,小罗骂了人。

      那座桥下有家店铺,小罗是店里的售货员,分管笔墨纸砚、篆刻印石、画册书籍三个柜台。我那会儿住虎坊桥,离得近,又正在跟一个老先生学写字,所以常从他那里买点东西。第二次从他手上买东西的时候,他一脸诚恳地笑着问:“您真勤快,上回那卷毛边纸,这也就十来天吧,都写完啦?”我当时一愣,心想他怎么知道?过后感叹这小哥记性好,手下天天几百单买卖,对客人居然过目不忘。

      类似这样颇显老派的优良作风,小罗身上很多,例子举不过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得了琉璃厂老店温文尔雅、尽心尽责好风气的真传。

      刚开始,我和小罗的所有交道都在三尺柜台前,每次不过一两分钟,最多唠两句何年的墨纯、何地的纸好,从无多余家常话。他姓罗,还是听店里别的伙计叫他才知道的。

      虽然没唠过家常,眼睛耳朵可没闲着,时日一久,还是大略知道些他的来历。比如小罗的口音和我认识的一位老作家一模一样,老先生是河北人,所以小罗肯定也是。再比如,逢年过节店里伙计倒休,别人换来换去,小罗却从不缺席,由此我又认定,小罗和家人的关系一定很紧张,十七八岁,正是叛逆期。

      后来证明,后一条猜错了。

      那年除夕,我起了个大早去店里买红底洒金纸,准备回家写春联。琉璃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气氛。还在店外,就见小罗站在柜台里,愣愣地在看门口一个大爷抖空竹,神色有点忧郁。可我一进店,他脸上迅速流露出职业性的微笑,与此同时,一声“过年好”脆生生在耳畔响起。

      碍着过年的喜庆,我纯属客气地问:“不回家过年啦?”

      小罗用手指敲敲柜台:“这儿就是家,当伙计的,没资格回家过年。”

      我又问:“爹妈也落忍?”

      小罗说:“爹妈早不在世啦。”

      小罗这样说时,仍是笑着,但我一时语塞,心里明白那笑全是为我,只为我是他的顾客。在小罗这样的年轻老派讲究人的心底,对顾客只能有一种态度,就是伺候。

      这样的小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不相信他有朝一日会骂人,而且骂的就是顾客。

      话说过街天桥通行那天,我又去买纸。小罗正忙着接待一位阔太太模样的顾客,耐心细致地向她展示各种熟宣,柜台上已经堆了好几卷。

      阔太太操着港台腔国语,无论小罗拿出什么纸,她都碎嘴唠叨尽情抒发着不满,嗓门很大。小罗一点不怵,在阔太太的指使下,继续爬上爬下往柜台上堆宣纸,逐一详细介绍。正在这时,阔太太不知什么来由,猛然把手中的一卷宣纸朝地上一扔,同时鄙夷地对小罗说:“都是些擦屁股纸,太烂了嘛,还要骗我说有多好……”

      全店的人,连店员带顾客,都清清楚楚听到了阔太太的吵嚷,老板赶紧过来,一脸堆笑询问出了什么事。此时的小罗忽略过老板,双眼严厉地盯着阔太太不放,腰却弯了下去,把地上的那卷纸拾起,拍拍上边的土,一字一顿地对阔太太说:“我在这店里阅人无数,纸是有灵性的,它会记住你这张臭嘴!”

      小罗虽没上过几年学,可“阅人无数”这样文气的话,平常在他口中也是时时迸出,颇有古风。而在如此古风的衬托下,“臭嘴”这样的话,就算是小罗最恶毒的骂人话了。

      从那以后,再没见过小罗,听说他从那家店辞了职,回了老家。

      (邱涛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百家姓》一书,姜吉维图)

      本文标题:小罗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6415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