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校园
文章内容页

种子的信仰

  • 作者: 读者·校园版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4195
  • 郁喆隽

      如果地球是从一颗种子发芽长大而来的,那么这颗种子有多大?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亨利·戴维·梭罗。他的回答是:那是一颗直径不到两英里半的圆球,放到康科德镇,也只不过占去其1/10。

      离康科德镇不到两英里的地方有一个“池塘”——瓦尔登湖。1845年3月底的一天,梭罗向朋友借了一把斧子,离开了镇子……两年之后,人们看见他回到了镇上。或许对梭罗来说,现代人崇尚的所谓“说走就走”依然有些造作——走就走了,无须多言;回就回了,不必再提。王子猷若能结识梭罗,二人一定心有戚戚:“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后人通过《瓦尔登湖》才明白了梭罗的用心。他说:“我来到树林,是因为我希望过从容不迫、深思熟虑的生活。”离开瓦尔登湖的梭罗,开始研究自然:他观察松鼠是如何帮助油松传播种子的,他看到鸟类多么喜爱铁杉籽,柳树又是如何通过飘絮来播撒自己的种子……此后的10余年里,他留下了长达9000页的笔记。诗人变成了博物学家,隐士成了园丁。

      这些笔记好像也是一颗种子。它沉睡许久,在梭罗逝世130年后才得以出版,书名是《种子的信仰》。梭罗在书中写道:“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梭罗就是一颗种子,他也想在每个人心里播下一颗种子。

      眼睛总是被花瓣吸引,鼻息往往被花香诱惑。人总想成为参天大树,却少有人想做一颗种子——安安静静、无声无息。种子孕育生机,包含可能;种子虽然渴望阳光和泥土,但它知道,扎根有时,发芽有时,绽放亦有时;种子懂得蛰伏,或深埋在皑皑白雪里,或卡在岩石缝隙间,甚至被鸟兽吞入腹中……如梭罗所言:“我來到这个世界,并不主要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是生活在其间,不管它是好是坏。”

      种子具备美德,它朴实无华、淡泊坦然、深藏若虚、浑然守一。种子并不随遇而安,因为它有自己的信仰,深知自己的使命,于是才知道等待与隐忍,即便不生根、不萌芽,也不同流合污、自暴自弃。种子践行着一条神圣的准则:“自然在卑微处最伟大。”

      当一颗种子消失时,会成就一个崭新的生命。

      本文标题:种子的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72860.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