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网
摘要:简述了在垃圾分类政策下礼品茶包装现象的概况,并分析此现象下衍生出的弊端。由此针对礼品茶过度包装的现象提出了三点抑制策略及相关方法。意在指出垃圾分类政策下包装应从根源减负,提倡减量化包装形式,思考垃圾分类进程下过度包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礼品茶;包装;过度包装;垃圾分类政策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7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23
一、礼品茶过度包装的现象及其弊端
从茶市销售情况看,散装茶包装的附加值与主体价值较为接近,而礼品茶包装的附加值与主体价值差异相对较大,礼品包装是过度包装现象的重灾区。从消费者的利益来说,包装是商品的一部分,使用包装而引发的众多成本,终究由消费者来承受;此种超额的包装成本在潜移默化中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加剧其负担;从企业利益来说,茶包装尤其礼品茶包装是茶商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成本的礼品茶包装令茶企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茶企间不当竞争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及整个茶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个社会利益来说,材料、功能及装潢的过度滋长了大众追求奢华包装的错误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且与建設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宗旨相违背。过度包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包装材料的过度
包装材料的过度主要体现为不可再生与再生周期长材料的过量使用。在礼品茶包装的材质中,不论是纸质、塑料、还是木质,它们都涉及到宝贵的自然资源。有关数据表明,每年因过度包装产生的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总体积的1/2,占总量的1/3,其中包装纸年消费量逼近7000万吨。在包装生产、印刷过程中,原煤、原油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会被大量消耗,其弊端一是盲目追求自然材料的环保特性,而疏忽了其本质上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损耗。二是贪图眼前利益,这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发展观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二)包装结构的过度
包装结构的过度主要体现为层数过多,空隙过大,结构复杂的包装形式。据调研,市面上礼品茶的常见包装形态是在大礼盒中叠加数个小包裹,以及在开窗式的包装中仅在开窗处有产品,在开窗以外的地方皆以填充材料支撑,如海绵、泡沫等。在这种结构下礼品茶的体积往往可达产品本身的数倍之多,这不仅属于欺骗包装,也是对生态资源的无度挥霍。
(三)包装装潢的过度
包装装潢的过度概念较为宽泛,从广义上看,体现为包装印刷与工艺的过度化处理,茶企为了追求高档奢华的感官效果,采用繁琐的表面处理工艺以及复杂的装饰工艺,外化为富有美感的装饰性包装。从狭义上看,体现为茶包装上出现有意识的误导信息来暗示其保健功能与疗效等。其弊端一是印刷油墨的过度和冗杂的加工程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弊端二是致使社会陷入诚信危机,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过度包装的抑制策略与方法
(一)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标准控制
包装设计不仅取决于生活生产方式,且对人类的消费观念和日常行为造成直接影响。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已对过度包装现象予以重视,并出台了相关国家法规及标准。然而,其中针对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环节的相关法规为数不多,尤其是商品包装及其回收利用的相关条款多属框架性文件,欠缺明确的刚性约束。
(二)完善生产企业责任延伸与回收制度
鉴于我国包装生产者欠缺必要的责任约束,而让全社会来承受包装废弃物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健全回收制度,即规定生产者责任延伸至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包装生态设计的规划到再生原料的使用,再是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大致分为三步展开:一是生产企业针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包装生态设计,主要包括包装原辅材料的选用及轻量化、无害化的绿色包装结构等设计。二是在保证商品使用安全的基础上,鼓励生产者扩大再生原材料的使用比例,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积极研发再生原料及循环利用技术。三是生产企业可通过包装废弃物自主、委托或联合等回收模式,废弃物回收处理责任也可通过生产者对专门企业补贴、依法缴纳相关费用机制来实现回收办法。
三、垃圾分类应从源头减负,提倡轻量化包装
在垃圾分类投放渐入人心的当下,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也亟待引起重视。对于礼品茶类包装的生产与设计活动来说,若想实现其价值的全面呈现,更重要的是茶包装所诠释的理性消费认知,外化为在包装的材料、结构、装潢等多方面进行包装减量化处理,换言之,消费者从接收到礼品茶开始直到垃圾分类的终端处理,这一过程都在被倡导融入环保意识,会潜移默化的增强消费者选择轻量化包装的意识。此外,政府应广泛开展礼品茶过度包装的治理工作,调动各方主体履行资源环境责任的积极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抑制过度包装,应提倡减量化包装,引导合理的消费,扭转追求奢华包装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许超.过度包装的抑制举措[J].美术向导,2008(04):58-59.
[2]许超.现代包装设计尺度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