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于战国时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的贵族。他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他为楚怀王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起初楚怀王很信任他。那时的楚国内外斗争狠激烈:在国内存在两派斗争,表现在外交上的亲秦派和亲齐派的两派斗争。亲秦派以怀王儿子子兰为代表的贵族集团,亲齐派以屈原为代表。
有一次,楚王命屈原划策宪令,正在起草之时,上官大夫为了打探宪令的内容,想夺过去看,屈原拒绝,上官大夫大怒,反诬屈原泄露机密,楚王不察,逐疏屈原。
为了楚国的利益,屈原坚决与贵族集团进行斗争,但楚王昏庸懦怯,为群小所包围,终于走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
当时楚国危机重重,外交失策,又连年为秦国所败,楚怀王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被押为人质。后镶王继位,以弟子兰为令伊,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屈原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子兰更诋毁他,镶王把屈原流放江南,不让他再回都城。
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忧心国事,没有一刻忘了回去。他写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抒发忧愤感情,揭露、痛斥群小违法乱纪,昏君误国之罪。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屈原怀着悲愤欲绝的心情,跳进汨罗江自杀。传说屈原死于夏历5月5日,后人把这一天作为纪念他的日子,叫“端五节”。
屈原的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屈原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不调和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诗篇,一字一句都倾泄了深沉的爱国激情,成为千古传咏的杰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为25篇,但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有些诗篇为后人所作。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对作品理解不同,看法不同,众说分岐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