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历史
文章内容页

反潮流

  • 作者: 南山2020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5-05-13
  • 热度434
  •   我当民办教师后,并不沉沦于平时的琐碎小事,我非常关心当时的国内外大事,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时刻跟上形势,不使自己再落伍。当时每个分校都有一份【人民日报】,报纸一送下来,我都先睹为快。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各条阵线开始有了转机。眼睁睁望着中国权力最高宝座的江青一伙,把此全部看作是与他们的权力之争,他们借批林批孔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周恩来总理。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为了篡党夺权,江青一伙一方面网罗心腹亲信,向权力最高宝座攀登,另一方面把他们认为有“造反”精神的冒尖人物,大力支持,加以培植,以作为攻打对方的炮弹。

      对教育战线冲击最大的是宣传“白卷英雄”张铁生,他由“白卷英雄”变成了“反潮流英雄”,曾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榜样。当张铁生的“事迹”传达下来的时候,教师们都议论纷纷:“交白卷都能上大学,还办学校干什么?还要教师干什么?”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大家都不敢往深里直说。

      张铁生是辽宁省的一位知青,担任过生产队的队长,1970年恢复大学招生后,便一心一意想读大学。1973年,他通过公社的文化考查,被推荐参加兴城考区的文化考试。他的成绩是:语文38分,数学61分,化学6分,物理交了白卷。他不能说是交了白卷,但这样的成绩是根本不能考上大学的。

      不过张铁生在考试中留了一手:他在答卷时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封信抄在试卷背面:------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7月10日,在辽宁省大学招生文化考查座谈会上,锦州市招生办负责人在汇报兴城县考试情况时,谈到一个生产队长答不上卷子给领导写信一事。在场的毛远新【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如获至宝。他可找到了一块打人的“石头”了。他得到信,马上在【辽宁日报】上加编者按发表。

      张铁生在信中所谈的问题,正是毛远新所需要的东西。张铁生在文化考核中虽然交了“白卷”,但他在“白卷”背面写的一封信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提出的“意见”,却“颇有见解,发人深省------”,为之涂上了一层“反潮流”的色彩。7月19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连同编者按在【辽宁日报】上发表,接着,【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都全文转载。张春桥等人大加喝采。

      一时间,【答卷】成了“反潮流”的“代表作”,张铁生被捧为所谓的“反潮流英雄”。张铁生经过江青一伙的吹捧之后,果然成了江青一伙手中“有棱有角”的打人的“石头”,他也理所当然,名成言顺地上了“大学”。

      张铁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成了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在媒体上大吹大擂,却在教育阵线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漫延,“知识越多越反动”侵触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灵魂,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教师愤愤不平。对于张铁生被推荐上大学这件事,我也感到难于理解。解放以来,我们建华山大队也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学,其中大多数是从紫贝中学毕业出来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在文革十年中,建华山大队也有十多人被推荐上了大学,却没有一个是紫中的学生,难道这个县的重点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废品”吗?对此,我感到悲哀。

      不但如此,还有更荒唐的一幕。张铁生自认为是教育革命的闯将,他咬牙切齿地痛恨“考试”。这种否定“考试”的情绪,在社会上传布开来,引发了一场考教授风。

      1973年12月30日,北京市作了一次“尝试”。就在这一天,国务院科教组、北京市科教组召开会议,决定对教授“突然袭击”。上午开完会,就组织人在清华大学出题,下午五时,就派二十辆小车带着试题到17所院校去考教授。他们对教授说是开座谈会,教授们来到时就说是考试。许多教授表示抗议,拒绝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613名教授和副教授,及格的仅有53人,200人交了白卷,有两所学校全部是0分,闹成了一个大笑话。

      江青一伙的目的相当明确,他们要在“考分”上大做文章,以此来否定大学入学考试和其他考试的必要性,进一步将“考试”作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表现大加批判,这种批判也涉及到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此,把广大教师当做“臭老九”的臭名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对教师的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

      本文标题:反潮流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7259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