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华山小学共有10名民办教师报考,都是老三届。这时校长也改口了:“学校坚决支持你们参加高考,除了上课外,一切时间都由你们自己支配,是班主任的换别的老师。你们要全力以赴地复习功课,争取考上大学,为学校争光!”
过了几天,县科教办来了通知:老三届中的66、67届高中学生可以参加县里举办的高考复习班,时间一个月。我们小学也去了两位老师。怎么我们68届的学生就没份?我感到愤然。后来我细思量,心里也坦然了下来:谁叫我们68届学生运气这么差?3年高中才读了1年,文化基础这么差。人家至少读了两年高中,底子比我们厚,当然要他们,而不要我们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当时文昌县报名参加高考的有将近10000人【后来实际参加考试的没有那么多人】,而各科辅导教师【高三】却非常缺乏,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复习班。后来参加复习班的仅有300人【1个文科班,2个理科班】,他们是参加高考中的姣姣者,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都考上了大学。
因此大部分考生都打游击战,自己复习功课。报名时我选了考文科,主要原因是高中才读了一年,一点理科知识基础都没有,而且本人向来又特别讨厌理科,数学基础特差。再者,理科知识很难自学,必须有老师辅导才行。文科可以自学。
这时距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时间紧迫,复习内容多,困难重重。在自学过程中,除了几本旧课本外,我两手空空,辅导资料没有,辅导老师也找不到,一切全靠自己。最主要的,要复习哪些内容,怎样去复习,方向不明,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是我想到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我决不放过这次机遇,我一定要努力拼搏,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白天我坚持给学生上课,晚上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做到争分夺秒,每天晚上都坚持到凌晨一两点钟。我把书本里自认为是重要的知识扎扎实实的背了一遍又一遍,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解决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我跟符松老师同住一间宿舍,他也参加高考,我跟他成了好搭档,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他教初中数学,数学知识比较扎实,我在数学中遇到难题都向他请教,他在语文方面遇到困难也请我当老师。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地前进,攻破了一个个难关。
数学复习我花的时间最多,因为在要考的五门科目【语、数、政、史、地】中,这一科平时接触少,难度最大。初中课本中的习题我基本上都做了一遍,自觉没有问题。高一的数学虽然学过,但把握不大,我虚心向数学老师请教,不懂的就问,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学习,基本上可以过关。对于高二和高三的数学,从来没有学过,自叹入道无门,我就自动放弃了。
对于政治科,我特别关注当时国内和国际的动态,多看报纸,了解党中央的方针和政策。此外,我还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有关哲学方面的问题下了一些功夫。
历史和地理是我的强项,也是我喜欢的学科,平时接触比较多,很多知识早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对这两科的复习主要是多看课本,增加知识面,并加以条理化。
我特别加强对语文科的复习。我虽然是语文教师,但我教的是小学语文,很多知识跟高考靠不上边。我重点复习高中语文,每篇课文我至少看了三遍,着重掌握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对于汉语拼音,我也下了一些功夫。我非常注重文言文,除了把它翻释成现代汉语外,我还把后面的习题都做了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科考试最重要的是作文,在这方面我请教了我的老师先导和家冀两位老师,他们多年从事语文教学,都是教毕业班,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我请他们帮我猜作文题目,然后由我来写,再由他们帮我修改。陈老师说:“我划个范围,你自己定题目,这样更好。”于是,他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给我定了几个内容:一、粉碎四人帮,二、华国锋抓纲治国,三、教育阵线拨乱反正,四、农村新面貌,五、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六、先进人物。
按照陈老师指定的范围,我自己拟定了几个作文题目,其中有一个题目是【抓纲治国气象新】,是我从报纸上拣来的,然后按题意写作文,写好后,他们帮我改,最后工工整整地写在稿纸上。在考试那一天,我把它们都带进了考场【那次高考是开卷考试,不考英语,这也是史无前例的】。真是笨猫碰上了死老鼠,广东省的作文题目竟然是【大治之年气象新】,跟我猜的一模一样,在考场上,我把预先准备好的作文,一字不漏地搬到了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