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我的自传体小说【激情在燃烧】。在这部小说里,我记录了我回乡10年的一段经历。
在现在看来,我用“激情”这个形容词来描写那一段的生活经历是不太恰当的。但在当时,我确实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可以说是满腔热情,虽然有时迫于无奈。
我是戴着“站错了队”的帽子回到家乡的。我跟许多回乡知识青年不一样,身上多了一层包袱【政治包袱】。当时我的情绪低到了顶点,思想上的压力很大。回乡后,我要走一段很艰难很曲折的路,我不但要在劳动中经受考验,还要忍受心理上的折磨。我所在的家乡在运动中两派斗争非常激烈,动乱结束后我们这一派都成了另类。现在对立派掌了权,大队干部【革委会】全是对立派,我不知道他们会怎样来看待我,我今后的出路全由他们来决定。因此,我在回乡以后,必须重新调整心态,一切都要看他们的眼色来行事,夹着尾巴做人,从而获得他们的谅解,不再把我当作“另类”。我必须改掉“狂”【指造反派的脾气】字,甘当“孙子”【示弱】,老老实实的接受贫下中农【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和改造,力争得到他们的宽容。因为再“狂”下去就等于把自己推往绝路。
“痛改前非”是我回乡初期处事和做人的原则,这些后来我基本上都做到了【有时也免不了出现一些小毛病】。在回乡的初期,我要让大队干部们【他们代表了贫下中农】放心,我回乡是响应毛主席的教导,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重新做人,而不是来捣乱的。因此,刚回生产队【村】时,我就规规矩矩,小心行事,放下架子,时刻听从生产队长的召唤,热心配合生产队长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当时的政治活动是排在第一位的】,很快就取得他的信任。这一点很重要,有了他的扶持,我得到了群众的好感,在群众中有了基础。
稍后,我跳出生产队这个小圈子,开始在大队这个大圈子里接受检验。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当时,所谓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际上是接受农村干部的再教育。我的命运都掌握在大队干部的手中,什么参军啦,招工啦,提拔干部啦,都由他们说了算。他们是如来佛,我是他们手中的孙悟空,多厉害也跳不出他们的手掌。刚回乡时,我积极参加了大队组织的几次劳动强度较大的水利建设,在劳动中,我服从领导听指挥,不怕苦,不怕累,哪里困难哪里上,工作任劳任怨,很快就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大队领导的信任。经过一年多的考验,我在大队里也站稳了脚根。在众多的回乡学生中,我是获得大队干部普遍认可的少数回乡学生当中的一个,为我后来能够顺利当上渔民【在那个年代,政治上可靠的人才能当渔民】和民办教师打下基础。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经过艰苦的努力,我终于“有所作为”了。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实际上是人为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非常复杂,政治运动延绵不断,一个接着一个,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政治斗争漩涡坑里去,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我已经犯过错误【指文革】,应该接受教训,决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回乡的十年中,我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排除一切干扰,老老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
在回乡的日子里,我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奢望,也更没有想到要考什么大学,离开农村,远走高飞。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还有什么出路,扎根农村是我唯一的选择。十年来,我看到大队里一个个被推荐上了大学,一个个远走高飞【这里面没有一个是文中的学生】,我只感到委屈和无奈。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能够在农村里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就很不错了。在当渔民的时候,我就是为了多打点鱼,多挣点工分,维持家庭生计。当民师的时候,我就想当一个称职的教师,为村里的孩子多学一点文化知识。我们和城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不一样,他们的家在城市,他们还有回城的机会【如果政策许可的话】。我们的家就在农村,我们还能跑到哪里去?
在20世纪的时候,老三届也许要算最引人注目、最具悲剧色彩、也最为尴尬的一代。在新中国,没有那一代人象我们这样具有大起大落、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我们是跟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饥饿年代,读书在动乱时期,还有人说我们是“喝狼奶长大的一代人”。在文革中,我们被卷入了造反的狂澜,在历史上留下可悲的忠诚和被愚弄的光环。大动乱结束后,我们又被迫上山下乡,书写知青岁月的荒原。
老三届中年龄最大的是66届高三毕业生,文革风暴到来之时,他们正逢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如果那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迟来三个月,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肯定会坐在大学的殿堂上,可怜一场风雨,十年光阴,人生道路由此转向。
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曾激励着我们多少老三届人:一个人在回首往事时,只要自觉没有碌碌无为、虚度人生就不会懊悔。而我们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我们真的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吗?
老三届人的青春年华是在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中度过的,“无为”、“虚度”、“懊悔”应该成为我们人生回忆中的关键词,我的这篇文章多多少少也包含了这方面的主题。
近些年来,我看了不少描写知青、特别是老三届的作品和文章,这些作品和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难于忘怀的历史画面,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学世界。但是,在许多作品中,缺少对老三届的深刻反省,也缺少对自己那一代人精神世界的透视和解剖。
在老三届中,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当过红卫兵和造反派,奉命造反,斗过走资派,打过老师,破坏文物,焚烧书籍。他们还参与派性斗争,冲击军区,抢劫军火,参加武斗,有些人甚至为虚妄的革命理想而献身。所有这些,在作品中却很少出现,是他们忘却了呢,还是有难言之处?
在描写老三届的很多作品里,“青春无悔”是不断表白的基调。
在整整10年的时间里,没有大学,没有教育,没有文化的创造,没有人格的尊严,面对如此的历史现实,岂能无悔?
在整整10年的时间里,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把自己的激情热血,抛洒在无谓的事业上,对理想、对信仰、对领袖的狂热,结果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本以为是改造社会的英雄,“天下者我的天下”,却成为政治旗盘上的兵卒。即使是一些气壮山河的改造自然的壮举,到头来才发现是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所谓的崇高、庄严,到头来不过是荒唐再荒唐-------面对如此的历史现实,又岂能无悔?
历史已经证明,文革年代老三届人所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所谓理想和信仰,只不过是个人崇拜阴影下的虚妄。难道不正是这样的“奋斗”,加深了对人类文明、文化和人性的破坏吗?
老三届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但历史却让他们遭遇了十年动乱和上山下乡运动,荒废了他们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在回忆和共和国同成长的经历时,往往使他们的内心产生阵阵的疼痛。他们不能忘却那些葬送自己青春的岁月,但在公开场合却极力掩饰自己。历史是不能随意扭曲和改写的。文革中展现出来的也并不是个别人的丑陋,而是全民族的弱势和劣根性。消灭这种弱性,铲除这种劣根性必须从每个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