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1
一条红色土道,弯弯曲曲,从石碌镇伸向绿林深处,象一条金链,串着疏疏落落的农舍。
那天晚上我住宿在一个芒果园里。这是一个很大的园子,有一百四十多亩。
六月盛夏,芒果成熟了,弧形的冠梢上,挂着累累果实,伸手可摘。
一辆摩托车从远处呼啸而至,他是个年青人,知道我是个客人,才下了车。奥,是老六,穿一身窄窄的衬衫,一条牛仔裤,蹬着一双波鞋,好气派。他带我逛了芒果园,一边走,一边聊,这时,我才知道他是红林农场的职工。这个果园,是承包了农场的荒地,开垦栽下的,一年收获二十多万斤,产值一百多万元。
半路,又来了客商,是广东的水果贩子。才讲不到两句话,老六摊开了手:“迟了,你来迟了!”已经有人抢先订了合同,五元两毛一斤。那水果商哭丧着脸,说有剩下就卖给他。老六再三强调:“你找别的园主吧!”就把他支走了。
石碌是个矿都,又是昌江县政府所在地,也许是天公的安排,连红林农场也搁在这里,这一工一农,成了繁荣这个小城市的两大产业。
昌江是芒果产区,过去产的是土芒,满山遍野都是。从山上摘下来,在屋边挖个坑,铺一层芭蕉叶,搁上一层芒果,满了,再覆上土,几天后,扒开一看,芒果变黄了,熟透了,香味四溢。
这个王老六,原籍四川,满口昌江口音海南话,他是老职工子弟,在昌江落地生根的。他有五湖四海的渊源,才有广泛的信息。那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发下,他承包了农场的荒地,搞芒果园,种起了芒果,引进了洋种,栽下了象牙芒,鸡蛋芒,还有小青皮,一种就一千多亩,年年都获得丰收,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