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百味人生随笔小札
文章内容页

琐记二

  • 作者: 联合凤凰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18-05-02
  • 热度108146
  •   近一阶段,孟积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天打电话给孙朵朵,孙朵朵没有接。


      孟积发给孙朵朵打电话,原本想约她坐坐,把自己的想法和她谈谈。


      询问她,是她和侯艾金说,还是要付和平说。


      论孙朵朵和侯艾金的交情,她说应该是可以的。


      那一次,在湖畔中学餐厅,孟积发和同事吃过晚饭以后,看到侯艾金和付和平一起走向三楼。


      同事说,那不是那个谁吗?


      孟积发不想让付和平发现他,所以,就没有吱声。


      同事说了一大堆。


      孟积发也没有注意听。


      孟积发在揣测,侯艾金宴请付和平的目的。


      付和平从南湖县里调到湖滨市里,表面上是升职了,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哪里有在县里做一把手威风。但是,市里也是一个部门的一把手。


      从侯艾金为人处世,为官之道上说,付和平还是个可以深交的朋友。何况,本来关系就不错。


      孟积发感觉让付和平不高兴的事情,就是为高中同学孙若何出面的事情。


      孙若何与孟积发是高中同学,高中时,二人关系很铁。孟积发是孙若何家中的常客。孙若何的家人~父母兄长,对孟积发关爱有加。


      孙若何结婚时,孟积发没有赶上参加婚礼,后来,专门去了一趟,送了贺礼。


      工作以后,孟积发和孙若何联系就少了。


      孟积发家道中落。


      所以,他自己和外界的联系,也少了。


      孙若何一开始在工厂上班,改革开放以后,开了一家运输公司,专门跑农班车。


      公司搞得很红火。


      孟积发人穷志不穷,对于一些发达的同学朋友,很少主动联系。


      南湖县高利贷盛行,孙若何也加入疯狂的运作之中。


      具体过程孟积发当然不知道,只是后来听孙若何说,外面少了不少外债。


      孙若何主动联系孟积发,孟积发感到意外,但是,并没有多想。只觉得,老同学,不管过了多少年,还是老同学。


      孙若何请孟积发吃火锅。


      孟积发单位事情多,吃到一半,把孙若何两口子晾在火锅店,自己要会单位开一个会。


      孙若何请孟积发到家里吃饭,见到了孙若何的母亲。他的父亲早几年过世了。~那是一个瘦瘦的,个子高高的老人,说话声音很轻,但是,决不减少威严。一个让人尊敬的长者。


      孙若何的母亲八十多岁了,耳朵有点聋了,听不清楚话。


      孟积发带了两箱牛奶给老人。


      饭桌上,聊起当年,一晃二十多年了,说起来,令人感慨。


      有一天,孙若何谈起自己一笔上百万的贷款要到期了,想找人周转一下。


      他听说孟积发有个同学很有能力,询问孟积发能不能请他帮下忙,说句话。


      孟积发一开始,有点犹豫,因为,他和同学交往,都是谈同学之谊,从来没有和同学谈过利益的事情。


      孙若何说,只要说句话,周转几天就可以了。


      孟积发实在是在抹不开面子,就答应帮助联系一下付和平。


      付和平当时是一个什么局的一把手。


      孟积发拨通了付和平的电话,说,有点事情,想去找他。


      付和平问是什么事。


      孟积发把情况说了一下。


      付和平回了一条信息,道,你同学说的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说的那种情况,是违规的。


      事情不能办,也就罢了。孟积发从来不会强求同学朋友。


      但是,孟积发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够圆满。


      过了几天,孙若何打电话给孟积发,想从孟积发手中转两万元钱。


      孟积发当时刚买了车,手里是没有余钱的。


      于是,他对孙若何道,因为刚买了车,手机没有余钱。


      孙若何不相信,道,你难道连两万元余钱都没有?


      孟积发道,真的没有。


      如果有钱,孟积发是会借给孙若何的。


      孟积发又一想,为什么孙若何要借两万元呢?他不是开公司吗?他不是老总吗?


      有一天,单位同事聚会。


      同事小朱,父亲是南湖县客运站的站长,对南湖跑运输的人员,有不少的了解。


      孟积发试探着问小朱,你知道孙若何吗?


      小朱道,知道啊,不是跑农班车的吗?


      孟积发继续问道,他现在干的怎么样?


      小朱道,他现在不行了。


      话语中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直爽。


      小朱继续说道,孙若何高利贷放了很多,许多都是从别处借来的,现在外面少了几百万的债。


      孟积发内心一跳。


      被他猜中了,孙若何肯定有事。


      孟积发进一步了解了孙若何。


      幸亏自己没有钱借给孙若何,就是有钱借给他,也等于打水漂了。


      孟积发有点庆幸,更多是同情。民间借贷,特别是高利贷,那是要人命的事情。


      在南湖县,因为高利贷的事情,家破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孟积发了解了孙若何,后来联系就逐渐少了。


      而对于付和平,孟积发感觉有点对不住他。


      在过年的时候,孟积发短信拜年的时候,付和平没有回复。


      孟积发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一是不该给人牵线搭桥,做中间人。二是付和平给短信的时候,应该及时回复下。


      后来,在给孙朵朵的电话中,孟积发谈到这个事情。


      孟积发道,老大是不是因为我多事,生我气了?


      孙朵朵笑道,没有没有。办事情就是这样,能办成,是好事,办不成,也要放宽心态。而且,有些违规的事情,是不能去碰的。你懂的?对不对?


      孟积发感谢孙朵朵的善解人意。


      当初,初识孙朵朵时,就感觉这是一位温柔如水的女人。


      孟积发猜测侯艾金宴请付和平的目的,又想了许多别的事情。


      这条路,还是可以走的。等待时机成熟,孟积发说不定就去找孙朵朵和付和平,请他们在侯艾金面前说一下。


      孟积发最近的事情特别多。


      打电话给湖西县的戴俊杰,请他帮忙。


      戴兄回电话,到第三轮可以帮助说一下。


      放下电话,孟积发感觉到希望渺茫。


      如果能进入第一轮,那就是可以直接参加考试了。而进入第二轮,事情基本就能搞定了。


      问题是,现在第一轮受条件限制,不能进入,所以,第二轮也就没法继续了。第三轮又从何说起呢?


      孟积发只得来回奔波,用忙忙碌碌来填满自己漂泊的内心。


      那天,和尹柔柔见面之后,几乎一夜没有睡觉。


      湖滨市委办公楼,坐落在一条大路的尽头。


      不知是谁设计的。农俗云,房子面对大路,有不祥之兆。


      主政湖滨市的一把手,在这里开吃第一只螃蟹。


      掀起了力度强烈的改革。


      打破大锅饭,提高效益。


      第一,改制,化国有为民营。把湖滨市三县两区的医院全部卖给私人经营。


      第二,行办学校。湖滨市民办教育去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公立学校办校中校,各县中,把初中部改制成股份制,公办民营。初中部教师成为股东。


      第三,大力发展植树业。在一把手的大本营洞湖县,搞种植基地,全市所有的花卉育苗,都从洞湖县采购。


      又从北方引进杨树种植,一时间,路边、农田都栽起了杨树。


      第四,整顿工作作风。通报开会迟到的官员,点名开会打瞌睡的官员。一时间,湖滨市官场风声鹤唳。


      一把手,全国出名了。


      可是,改革的后遗症,逐渐显现。


      医院本是救死扶伤之所,现在改为民营,本质发生了变化。


      除了利益,哪还有一点人道主义。


      学校也是有公益性质的成分,现在改为民办,教育的性质受到影响。


      种植杨树,原本以为是大好事,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木材加工业。可是,没想到,杨树到湖滨市,水土不服。


      人家的杨树是树木参天,可是,湖滨市的杨树,长到两米高,就开始旁逸斜出,枝杈交错了。


      更为严重的是,没到春夏,杨树花絮,漫天飞舞,随风飘荡,灌人口鼻,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整肃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运动式的改革,终究不能长久。


      一把手首先调到江东省政府做副职。


      不久之后,调到西南边陲的省会做一把手。


      在那里,又开始延续湖滨市的改革做法。大兴土木,暴力发展。负面影响不小。


      后来,一把手升为省副职。


      眼看仕途无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于是,开始从对权力的追逐,转变为对金钱的获得攫取。


      终于,在京城开会出差的时候,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从此,终结了近二十年的改革和官场传奇。


      湖滨市自一把手走了以后,已经走马换将好几轮。


      一把手的改革成果,成了烂尾楼。


      湖滨市重新建设了一座花费巨资的公立医院。


      听说,另外几个县区,也正在规划实施。


      公立学校一座接一座,南湖县近几年,兴建了十几所新学校。


      两千年以后,特别是从二零零三年开始的房地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


      经济的发展,是各地政府手里有钱了。


      加强发展思路的转变,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所以,各地的公共资源共享,也提上了发展计划当中。


      孟积发关注日新月异的变化。思考自己何去何从。


      本文标题:琐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27918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