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校园文学教师文艺
文章内容页

左手教学,右手教育

  • 作者: 联合凤凰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18-06-02
  • 热度106532
  •   孟积发静静坐在教室里。


      孟积发的思绪,也像琴声和歌声一样,飘向远方。


      孔子的理想是远大的,所以,他区分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孔子也是现实的,他说,为了生活,就是赶马车又如何呢?


      孔子的伟大,就是他头脑飘在云端里,而他的双脚,又扎实地踩在坚实的大地上。


      他有理想,却又不忘现实。


      王阳明的伟大,是他传世的伟大思想,他的“心学”,真的是抓住人修炼的主旨上了。


      凡事,皆从心而来。


      今人有,不能改变事物,却能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王阳明的“心学”,真的是调节人心里的教科书。


      王阳明的事功,却不如他的思想有名。


      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吧。


      曾国藩的事功,练湘军,破太平军,传世的都是他的失败。


      但是,好像从学问方面说,流传更广的,却是他的家书和日记。


      孟积发在思考,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诸人,为什么处在事功赫赫的时候,能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


      权力的游戏,会让人迷失。


      诸人了解权力的正和负。


      他们能处于高位而不迷失自我,功名显赫却不迷恋功名。


      他们能从传统的文化典籍中,找寻适合自己养心修炼的东西。


      功高,容易带来一个“傲”字。


      权重,容易带来一个“骄”字。


      利厚,容易带来一个“奢”字。


      禄厚,容易带来一个“逸”字。


      他们,能用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相反理念,来修炼自己。


      位高权重,用谦字,用谨字修炼自己。


      利多禄厚,用俭字,用阙字修炼自己。


      他们处在高位,却时时能读书好礼,坚持不懈修炼自己。


      不仅自己养心,修德,还会要求家人,朋友,亲戚,学生,不断修炼。


      王阳明家书,曾国藩家书和日记,都是他们的传世之作。


      孔子更不用说了,虽然自己没有亲自著述,但是,他的言论,却被弟子记录下来。


      也许,越是入世深的人,对现实了解越深越透,同时就越需要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找修炼自己的营养。


      只是,能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要么,是陷入现实泥潭,不能自拔,最后,反误了卿卿性命。


      要么,远离现实,空发议论,形成清谈,最后,一事无成。


      书生意气,纸上谈兵,不足为训。


      达到中庸之道的,反而是,能投身社会具体事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同时,又能一直毫不间断,持之以恒的人。


      孔子是这样的人,王阳明是这样的人,曾国藩是这样的人。


      只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孟积发身居菁菁校园,本想修德进业,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可是,如今的校园,不在独立于社会之外。


      作为教师,本应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如今的现状是,教书者有之,能育人者,已经不多也。


      言传者有之,身教者,已经是昨日黄花。


      孟积发修德进业,读书修炼,本以为能用教师的职业职责,能“传道授业解惑”。


      造化弄人,孟积发如今已经不能布道传世,现实已经不能让他带动学生,以德服人。


      各个单位,都有绩效考核,重结果不重过程。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本,只是口号上的宣传。


      科学,也只是遮挡内涵的门面。


      规范,从管理模式上讲,就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


      社会化大生产,导致人的异化。


      这种异化,也传染到曾经是“象牙塔”


      的校园。


      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


      把学生当成工业产品,学校成了高考的工厂。


      学校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形式。


      签到,用按指纹。~~工厂都是如此吧。


      教师,实行坐班制。


      有课没课,都在办公室呆着,不能无故离开学校。


      有事,哪怕是半天,甚至是一节课,都需要写假条。


      领导与下属,只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领导看重的,是结果,是升学率。


      层层下压,中层干部管理部门人员。


      年级主任权力最大,在年级唯我独尊,朕就是天。


      底层就是一线的教师。


      工资待遇是学校分发,业务管理是年级主任,纪律管理则是学校和年级的双重统管。


      同事之间,不因同道而相为谋。有的只是利益的关系。


      商品社会,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商言商,也许是对的。


      只是,在校园里,也如商品社会,是不是有点悲哀?


      教育的尴尬,教育的衰落,教育的无奈,教育的一言难尽,是不是这一切的根由,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异化,在教育上的体现?


      在校园,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如何能教育好学生?


      一把手要的是政绩。


      中层干部要的是成绩。


      一线教师要的是分数。


      学生学习的首要目的不是知识和技能,不是思维发展和身心和谐,学生学习的首要目的,是考出好成绩,具体就是体现在分数上。


      赶鸭子上架。


      人有多大胆。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学生考试,勉强为之。


      为了达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规定的分数,只好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考风不好,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孟积发在“监考”一文中,记录了学生在应试要求下的考试百态。


      对于一个想真正做教育的人来说,面对教育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孟积发感到十分痛心。


      学生考试千方百计作弊,得到的当然是虚假的成绩。


      学生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达到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要求。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完成了年级主任下达的任务。


      年级主任给一把手汇报时,沾沾自喜。


      一把手也是豪气冲天。


      孟积发教学时,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非常不好。


      基本的知识,都不能掌握。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高分,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逼着考的。


      并非自己情非所愿。


      简单的知识,也要习惯抄袭同学或书本或求助手机。


      学生学习没有动力。


      家长的要求,不是动力吗?


      不是!


      老师的要求,不是动力吗?


      不是!


      难道学生自己就没有目标和目标吗?


      是的。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生从小,就听命于家长,听命于教师。


      从小就没有培养起独立的人格,没有长远的理想和目标。


      学生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受制于外在的压力。


      如今的学校,除了严苛的纪律和管理制度,哪有引导学生成长和培育学生人格发现的课程与手段。


      孟积发在教学过程中,试图从一己之力开始,努力开拓出自己的一片教育天地。


      对待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孟积发遵循的是循循善诱。


      苦口婆心。


      他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改变习惯,就是改变形象。”


      孟积发给学生说,把不好的习惯改掉了,好习惯就会来了。


      不喜欢做题,不是个好习惯,改变自己,每天增加几道,逐渐增加,习惯慢慢就改变了。


      上课迟到,也就迟到那么一两分钟,这不是好习惯,改变自己,每次提前五分钟十分钟到教室,慢慢的,改掉不好的习惯。


      上课时候,喜欢摆弄文具,这不是好习惯,改变自己,上课前,把文具收起来,改变自己,专注听老师讲课,不好的习惯就改变了,好习惯慢慢就养成了。


      孟积发对学生说,你改掉了不好的习惯,你的形象就发生了改变。


      你的形象发生了改变,你在老师同学们眼中,就是换了个人。


      一改以前不好的形象,让人刮目相看。


      对比普遍的管理方法,孟积发不以为然。


      有一次,孟积发临时加班,七点多准备回去。


      到车棚推车时,只听得前面的一楼教室内,传来噼噼啪啪的声音,声音清脆。


      孟积发偷眼望去,只见教室内,学生大部分站立那里,一位美女教师,正在扇学生的耳光。


      孟积发感到惊悚。


      因为,在他的从教生涯里,从来没有这种事情发生。


      虽然,也耳闻过他人和媒体传播体罚的事情,可亲眼目睹,这是第一次。


      孟积发对同仁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是感同身受,但是,对于体罚,孟积发是不耻的。


      这却是今天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现象?


      孟积发感觉到,还是教育的缺失导致的。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也水涨船高,得到应有的发展。


      九十年代后期的大学扩招,导致高等教育飞速走向产业化。


      客观说,教育产业化,从经济发展角度,从解决大学教育经费不足,从提高入学率,增加受高等教育机会,是有利的。


      但是,教育产业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


      如只重视量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只讲究升学率,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忽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忽视人格的培养。


      现在教育的问题,就是出在教育终极目标的缺位。


      目前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短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孟积发冷眼观察,尽量做好自己的事情。


      孟积发也考虑,如何在教育和教学之间寻找平衡。


      升学率不能不要,正如人不能不赚钱生活一样。


      只是,赚钱却不能不择手段。


      所以,为了升学率,也不能唯升学率。


      孟积发感到,如今的教育,只做到了教,却没有做到育。


      教育是等待的艺术。


      所谓慢工出细活。


      教育是农业。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教育是培养人。


      教育不是工业,复制出来的产品,不是教育所为。


      教育是百年大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与教育无关。


      孟积发做着教育的事,用教学的眼光来衡量,是不符合领导要求的。


      所以,孟积发就要受到更大的压力,自己也就要受更多的委屈和误解。


      有小领导放言,什么叫教学水平高?什么叫教学水平低?在我看来,都差不多。衡量教学水平高的唯一标准,就是你最后的考试分数,就是你的升学率。


      他的话是对的。


      他的话也是错的。


      孟积发虽然不能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他尊重他说话的权利。


      学生告诉孟积发,隔壁班学生的腿,都被老师揍青了。


      学生说,孟老师,跟别的班相比较,我们班就是天堂。


      本文标题:左手教学,右手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281048.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