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兼爱交利的社会理想,墨子采取的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是尚贤和尚同。
他明确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以下只注篇名)为什么?“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尚贤中》)尚贤,具体来说就是,“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尚贤中》)
他还假托古代圣王之治来描述“尚贤”带来的政治局面:“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
墨子指出,当今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贵而厌恶贫贱。要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只有为贤。为贤之道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尚贤下》)这里墨子是将他兼爱交利的思想同尚贤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了。为贤,就是实行兼爱之道,贤者就是实行兼爱原则的人。
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现在的王公大人所富的、所贵的,都是他们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的人以及面目美好者,但这样的人不一定是有智慧的。如果没有智慧,却让他们去治理国家,国家必乱。而那些士君子目睹这种情况都认为,要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只有去做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的人和面目美好者。但这样的人并非是通过学习而能达到的。
这样用人,奖赏的不会是贤人,惩罚的也不会是暴人;奖赏的人是没有功的,惩罚的人也没有罪。所以,造成百姓人心涣散,阻碍他们向善,使他们肢体怠惰,不互相勉励帮助;人们宁可多余的物品腐烂变质,也不拿出来互相资助;人们宁可隐藏自己的学问,也不拿出来互相教导。“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尚贤下》)这就是不尚贤造成的结果。
看来尚贤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尚贤则会带来极大的恶果。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尚贤应该由谁来尚?或者说,墨子的尚贤思想如何通过社会制度而得到实现呢?与此相联系的,墨子提出“尚同”的思想。
写于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