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小说成人文学
文章内容页

“伪记忆”拾趣(二十九、简易理发店里的困惑)

  • 作者: 田德明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0-10-23
  • 热度373408
  •   终于过不了五块钱关。现在我们老人理发一般都是十块,甚至十五元。可他们只要五块,只要五块啊。好便宜啊!所以跟陶老师说了,这次要跟他去。他却说要起大早。否则就排不上号。我就不明白,不过理个发么。还这么难啊。这更加增加我的好奇。所以一定要跟他去。于是六点出发。他摇了摇头,说迟了。走到巷口,搭上环路公交车。转了一大圈,过了好多个站,然后下车。走了半条街,再拐进居民区。又走了一会。他说到了。抬头一看,是供销学校呀。他说现在供销社都没有了,还哪供销学校呀。再看门口贴“理发”二字,一个箭头指向内。于是按箭头走去,穿过门洞,只见单独一间平房,内外坐满许多老头,还有老太婆。好不热闹。内面正在理发师傅,见到我们,忙打招呼,“您们来了,请坐。”只见内面一把简单理发座椅,面前挂着一面镜子,门口放着一把旧竹躺椅。周围老人谈笑风生。

      我不禁脱口而出,“这简直就是个名正言顺老人理发店呢。难得。”

      陶老师点了点头,瞄了瞄,问理发师傅:

      “还有一个呢?”

      “哦,去接她妈去了,马上就来。”

      话音刚落,就只见一位妇女推着老人轮椅车过来。上面坐着一位老太婆。老太婆手里端着一碗面。一到就喊,“有义,拿去,给你吃。”

      理发师傅一边剪一边说,“妈,我吃了,这是给您的。”

      “哎,怎么老是肉丝面,好贵呀。”老太婆叹道。

      “不贵,不是隔了好几天了么?来,妈,我来喂您。”

      说着就调皮蹲在老太婆前,拿起筷子要挑面条。

      “看你这孩子,妈这么一把年纪,还不晓得自己吃。”

      “我小时候,您不是喂过我吗?现在就该我来喂您了。”

      “咳,那时家穷,不是让你先吃了,我和你爹再吃么?”

      “老大姐。你好福气啊。”在场有人见了,羡慕道。

      “是啊,菜花,”指着妇女说,“六岁就被人拐跑了,我眼睛都快哭瞎,她爹为了找她累死在外面。”说着就用衣角擦眼泪。

      “唉,怎么也想不到,隔了几十年,还终于相会了呢。”有人感叹道。

      “这多亏了那些好心人。”又有人说。

      “是啊,当时和菜花抱头痛哭,向他们跪了一席。”老太婆静下来又说,“不过,玩几天了,我还是要回乡敬老院去,不要麻烦他们了。”

      “妈,看您说的,敬老院都是些孤老五保户,您现在不是有儿有女了么?”

      理发师傅跟着说,“她说了,您们娘俩再也不分开了,她走到哪,就把您带到哪。”

      “不简单。”

      “不简单。”

      周围人又赞赏了一番。

      他们男的理发,女的給躺椅上人修面刮胡子。

      这时只见一对老人走来,我以为他们也是来理发的,想替他们打招呼。

      男师傅摇了摇头,说他们是出去散步。

      立刻,大家起身瞄看他们,议论起来:

      “那女的怎么了?痴呆呆的。”

      “老年痴呆症。”

      “两个老师。”

      “唉,只有他们划不来,辛辛苦苦把女儿送出国留学,结果女儿一出去就不回来了。”

      “出国留洋,尽图些虚名,这‘名’是能吃还是能喝。俗话说,养儿防老,他们防了什么?”

      “那他们现在怎么过呢?”

      “能怎么过,成了空巢老人,由社区志愿者来照顾呗。”

      “不道德,怎么自己在外图快活,把自己父母亲丢给别人管呢?”

      “这种情况在城里多得很。”

      大家感叹唏嘘了一番。

      老太婆不知什么时候到后面去做饭,一阵菜香饭香弥漫进来。等待理发的人陆续走了。只有我们两人没走。因为马上就轮到我们了。再说,我们也想看看他们生活。

      他们硬要留我们吃,我们当然硬是谢绝了。

      很简单,一块木板,端上凳,就在理发地方铺开。等菜摆上,陶老师看了欣喜道:“三菜一汤,伙食开得不错么。”

      女师傅笑道,“不是妈回来了么。”

      “我到他们家……”

      “妈,我们家。”女师傅立刻纠正道。

      “对对,我们家。看我这记性。回到我们家后,就忙着腌菜。”

      “嗯,我喜欢吃。”

      “可惜没有肉。”

      “现在不有了么。腌菜炒肉丝。”

      “再,我们那里是湖区,她爹有时捉几条鲫鱼,一煎,放些萝卜丝。”

      “我们家乡美食。”女师傅用筷子指着高兴说。接着对男师傅说,“哎,你吃鱼头,我吃鱼尾,鱼肚留着给妈吃,那里没刺。”

      “好啊。听说鱼头营养最丰富呢。”

      “怎么?你还想长胖?你没看现在满街都在喊减肥呢。”

      “我不是在减肥么?”

      “可你天天清早打沙袋,又打瘦了没有?”

      小两口对话逗得大家哈哈笑。

      看他们天庭饱满,脸色红润,陶老师趁机问他们到底多大了?我看估计不过三四十来岁吧?

      谁知女师傅说,“看您说的,我们都过五十哪,儿子早就参加工作了。”

      这时她手机响了。她接过,忙给她妈,“妈,欣欣给奶奶电话。”

      老太婆接过亲热说,“喂,乖乖,我们正在吃,你吃了没有?正在食堂吃呀。”

      “他们是国营大公司,条件好得很。欣欣,赶快吃了休息。”

      男师傅三口并着两口吃完,就给我理发。理得很过细,前后不断端详。理完,我觉得五块拿不出手,便加了一块。

      可男师傅一本正经退给我,说,“那怎么行,说好五块就五块。”

      “大伯,您接起,我们只有这能力,只能给您们尽这点心。”

      这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了。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他们。

      接着不自觉去看看那对空巢老人。我们屏息走近后面那排平房。

      只听女的在喊“莹莹还不快午睡呀。”男的说“她在哪里啊?他们那里不兴午睡。”“吃甚么?”“他们住地离单位远,下班就地买个三明治,好的快餐。”“那吃得好啊?”“尽操些瞎心,她管了你没有?”“把上个月来信拿来念念。”男的不耐烦说“不是念了几遍么?”“温故而知新啊。”“好好。”赌气似地翻动声。我们再不忍心听下去了,便快步走开了。

      没走几步,陶老师又回首看了下,感叹道:

      “这就是俗话说的,世上只有瓜念子,从来没有子念瓜。”

      “他们女儿怎不接他们过去?”

      “接过去也不过十天半月,哪赶得上长期相处。何况现在这样子还去得了吗?”

      走了几步,他问我:

      “你说,这孝是天生成的,还是后天教育成的?”

      “孔子说,父子之道,天性也。亲生于膝下。一个人的爱心,是在孩提时代就产生了的。古时传说乌鸦长大后要衔食反哺其母。这说明孝是天生的。”

      “可他们女儿为什么把他们弃之不管了呢?”

      “也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吧,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

      “难道过好生活就父母都不要了么?”

      又问:“你说,是知识越高就越孝顺,还是知识水平越低越孝顺?”

      “难说,因为德才不是一致的。眼前两家就是例子。”

      “是啊,从电视看,孝顺往往出现在偏远山区农村。”

      “听说在西方小孩成人,两代之情就已断,人老就去住养老院。”

      “可我们中国习惯于四世同堂啊。家庭观念重啊。你看他们两老之所以还窝在那平房住,不就是因为那里留有他们女儿的身影吗?”

      “你没看到清明节时,有的雇人上坟扫墓代哭呢。”

      “可那是能用钱代替得了的吗?”陶老师严肃问道。

      “两难,顾了好生活,顾不了父母;顾了父母,又丢了好生活。”我感叹道,“中国素有以孝治国的美名,百善孝为先,可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才是孝。”

      难,难,醒来,我还走不出困境。不过,我还是钦佩那女师傅,她这似乎不是感恩,而是血亲。古人说,以孝修身,难怪他们还这么年轻的。

      本文标题:“伪记忆”拾趣(二十九、简易理发店里的困惑)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33172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