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漆水河黄堡段两岸。
  一千多年前,窑火熊熊,烧出暖暖的诗意,穿越漫长的岁月。
  十里遗址。一条沿漆水河分布的火龙,吐着窑烟与火焰日夜行走着。
  诗也经过了火的历练,纯之又纯。
  二河的两岸,一边是车辆不息的210 国道,一边是散落着具有秦风秦韵的民居。
  火龙不见了,一条绿色的龙腾空而起。风一吹,哔剥的声响,多像龙的长吟。
  这是耀州窑,一千多年前遗留下来的,遗留的,不仅仅是废弃的窑址,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
  啊! 泥土的文化,火的文化,瓷的文化。
  三随着脱贫致富攻坚战的步伐加快,河道两岸的空闲地带也变成了遗址公园。
  地下是熄灭的窑火,地上是新生的绿树。
  四季分明。风光大美。
  我们沐浴着春风,选择河岸一处石块之上,与当地一位老者攀谈起来。
  老者,满头银发,手握一杆长长的旱烟锅,“吧哒吧哒” 吸了几口,手拿烟锅往上游方向一指,上面那个博物馆,里面是真东西,是在窑址里挖出的唐三彩啊! 然后又指向下游:听老辈人讲,过去这漆水河两边,茫茫十里都是瓷窑,壮观啊! 日落之前余晖映在天空,窑烟一缕缕随风而起,落日、窑烟、云朵,交相辉映。
  老者谈得津津有味。
  忽然,我的眼前也不觉出现了熊熊燃烧的烈焰、冉冉升起的窑烟,我想,这块土地,曾经历经的是一个烈火煅烧的时代,是一个有着故事的时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窑火,忘不了的窑火。
  十里窑火啊!
  四捡拾窑火。
  漫步十里遗址公园,窑址还在,窑火已去。
  鸟在树枝上依然叫着,与沉默的窑址对话。
  漫步。在漆水河岸厚厚的土层中,我发现铜钱般大小的碎瓷块,拿在手中,掂一掂它的分量,很轻。我摸着,它似乎还有些湿度,莫不是唐代遗留下来的凝固的岁月、碎裂的记忆?
  静下心,让思想与世隔绝,沉默许久,呼吸槐树怒放的香气,把一切杂念抛出很远很远。
  捡拾窑火,指尖犹温。我捡到的是文化的、古老的、穿越千年风雨的文化。
  五和泥,醒泥,拉坯,造型……一匹马有了精神。
  这匹马被送进窑炉煅烧,泥土也活了。
  我没有见过千年前烧瓷的场景,只能想象,抑或站在陈炉前参观烧瓷流程。
  让火焰燃烧起来,让这匹马在火中奔跑、长啸,精神抖擞地奔跑,有节奏地奔跑。
  从此,马有了灵性。
  捡起窑火,捡拾窑火的碎片,攥在手中回味。
  那上面有没有一层字?
  没有!
  静下心,仿佛有些字,它亮堂着,正与你交流谈心。
  六捡拾窑火。
  在黄堡镇一家不大的小酒馆,我们要了两个菜、一瓶地道的本地白酒,邀春风同饮。
  喝吧。把窑火喝得重新燃起来,把春风喝得步伐摇摇晃晃,把自己喝得体内温暖起来。
  风也在公园散步。窑火的记忆还在吗?
  这次专程来看十里遗址公园,就是想把过去的记忆放大,把千年前的悠久历史拉近,把那些已经熄灭的窑火重新点燃。
  思想深处的窑火不熄,很红,很纯。
  白酒下肚,我们不醉。
  醉的是想象中的窑火,你看:它迎风摇曳,仿佛诗人举杯对月高歌。
  醉人的,是诗兴。
  七四月的阳光照着,暖暖的。
  独自一人坐在岸边的凉亭里,望着岸边的绿树,高速公路与囯道上奔驰的车辆,再望望埋在地下的窑址,以及搭在漆水河上的吊桥和桥下清清的河水、游走的鱼群,回味捡拾窑火的事。
  千年了,窑火还在吗?
  在啊!
  熊熊的火焰与窑烟化作夜间的星星,不语,兀自闪烁。
  窑火,能捡拾起来吗?
  不! 我捡拾的是窑址的记忆,捡拾的是窑火的故事,捡拾的是窑火曾经的呐喊……
  ——窑火,照耀心灵的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