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没微博没知乎没贴吧没论坛的古代,如何成为段子手呢?
艰苦条件没有动摇古代文人们的决心,他们很快发现一种通俗有趣、简短易传播的段子形态—谐音联。谐音联是指对联中有一些字,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起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1
宋代,一位穷苦人请吕蒙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
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聯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2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从小聪颖超群,文思敏捷,他十九岁便中了进士。一天,解缙参加同僚的宴会,有一大臣,权倾当朝,对解缙的才华十分妒忌,就提出让解缙对句:“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借用“锯”与“句”的谐音,讽刺、挖苦解缙。
解缙一听,对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同样是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借用“蹄”与“题”的谐音,用“老畜生”回敬“小猴子”,以牙还牙。
3
明朝才子唐伯虎与好友张梦晋一日相聚豪饮,皆大醉;二人作成一副谐音联,妙趣横生:“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贾岛是唐代诗人,刘伶是西晋文人,皆能饮。“假倒”“留零”谐音便生出妙趣来。
4
清末,有一对同窗好友,一位河北人,姓薛;一位江南人,姓娄。后者先发迹,薛南下向他求职。娄说,我出一上联,你先对上再说吧。娄吟道:“江南日暖难存雪。”“雪”“薛”谐音,隐“薛”。姓薛的洞明其意,悻悻北返,另谋生计。
后来姓薛的得志,姓娄的潦倒。娄反倒北上向薛求助。薛说,你以前出的上联,我对出来了:塞北风高不住楼。“楼”“娄”一样谐音,也是拒人门外之意。两个势利朋友的为人不可取,但其所对的这副谐音联却无懈可击。
5
据《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记载一趣事,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
农夫曰:“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某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河工决堤引水,傍晚众河工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归雁生摘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