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年刊)2011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上海市,由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并得到天津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资助旨在推进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之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主要关注中国散佚而存诸国外的文学史料,且适当提供各国研究之最新理论和动向。
文集访问量: 1733 次
音乐列表
郝蕊二前面提到,據陳玉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中記録,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有鄭震節譯本和王古魯全譯本之外還有一個譯本,即江俠庵(1875—1951)譯《南北戲曲源流考》。因爲青木的《中國近世戲曲史》是將他1926年所作《自昆曲至皮黄調之推移...
任增强西方世界對于中國人的幽默意識誤解頗深。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一書中曾指出,歐美人對于中國問題認識不足,可謂深淵莫測。他們有時會發問:中國可有幽默否?這樣的發問,好比詢問撒哈拉沙漠中有無沙子一樣,足以表示其無識。事實上,“中國人人都有他自己的...
石祥《文字同盟》是日本學人橋川時雄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在北京(北平)主辦的學術文化刊物。橋川時雄(1894—1982),字子雍,號醉軒,别號曉夫、待曉廬主人、采菊詩屋主人等,日本福井縣人。1918年來華,先後任職於共同通訊社、《順天時報》,並曾...
高超宇文所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没有在某種系統理論的大旗下,從抽象的概念和術語出發,自行建構一套詩學體系或闡釋範式。他的詩學觀點散見于其有關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論著中,諸如“唐詩史三部曲”:《初唐詩》、《盛唐詩》與《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
張士傑近代日本處於古今東西文化與學術交匯、激蕩的漩渦之中。一些日本學者積極地運用西方近代學術觀念和方法,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同時,也從本民族立場出發,重新解讀中國典籍,用力於構建近代文化。王曉平先生曾指出,“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與中國自身的學術研究最...
李逸津毛澤東當年有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20世紀中國歷史上,“蘇聯經驗”的影響可謂既重大、又深遠。政治、經濟、軍事的影響自不待言,就是屬於“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學藝術,其理論建設與創作實踐,...
葉雋一、華劇西漸與作爲中國戲劇代表的元曲:從《老生兒》到《灰闌記》的德國旅行就中歐文化交流史來看,德國漢學之登堂入室要到20世紀初期之後,遠不能滿足知識精英的求知需求;所以一般性的中國文學輸入,多半通過法國而進行。因爲法國漢學不但是開歐洲學術制度...
後藤昭雄(于永梅譯)1長德二年(996)四月,時任式部權少輔、文章博士的一條天皇時期的代表文人大江匡衡(952~1012),爲兼任備仲介一職而上呈奏狀(《本朝文粹》卷六)説:三史文選,師説漸絶,詞華翰藻,人以不重。此處的“三史”是指《史記》《漢書...
奥村和美(趙瑩譯)據《古事記》中卷所載,在應神天皇時代,《論語》、《千字文》便隨學者和邇吉師(譯者注:《日本書紀》稱“王仁”)一起傳來日本。關於《千字文》的這段記載雖難以確定是否屬實,但至少可以肯定,與文字相關的學問的傳來,可以追溯到應神天皇時期...
神田喜一郎(徐川譯)一、高山寺藏《篆隸萬象名義》解題(一)本書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將所有漢字按照字形來分類,各類别取其部首,並按照部首順序來排列的一種漢字字典。其分類方法,效仿了中國古典文獻中許慎的《説文解字》以及南朝梁代顧野王的《玉篇》等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