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兴惊悉李洪林去世,心情很沉痛,我虽然与他只有短暂交往,却也情不自禁地写点回忆文字来悼念他。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河北省委把我由河北大学借调到省委宣传部工作,主要任务是写批判“四人帮”的文章,这里还有几位原在中央部门工作的理论工作者,...
刘涛欧阳询善书,其子欧阳通也工书,世有“大欧”、“小欧”之称。著名的父子书家,前有东晋羲献父子,人称“大王”、“小王”;后有宋朝元章、元晖父子,人称“大米”、“小米”。欧阳通少时丧父,其母徐氏守寡抚孤,调教有方,小欧终成大器。《旧唐书·欧阳通传》...
李春梅完成于一九二六年的五幕话剧《潘金莲》,脱胎自“文明戏”时期欧阳予倩自编自演的京剧本,是欧阳予倩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二十世纪以现代意识重新书写潘金莲的第一部作品。无论是作为京剧还是话剧,该剧演出后都广受欢迎,可谓欧阳予倩的保留剧目。一九五七年八...
《读书》编辑部:我在《读书》二○一四年十二月号上读到刘握宇先生的《扭曲的樱花》。刘先生把大贯惠美子教授的重要著作介绍给内地读者,在中日关系如此严峻,需要双方互相理解的此刻,这篇文章意义重大。我很佩服刘教授详细准确的介绍,作为一个日本人,感谢刘教授...
王坤雷蒙德·寇克林(RaymondKoechilin,1860-1931)在去世前一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东亚艺术老藏家的回忆录》(SouvenirsdunvieilamateurdartdelExtrême-Orient)的文章,回顾了自十九世...
常利兵近日读到谢泳的新作《思想利器:当代中国研究的史料问题》(以下简称“谢著”)一书,引起了笔者不少的冲动与共鸣。该书的副标题为“当代中国研究的史料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令人思绪多多。在此我将就谢著中讨论当代中国研究中的史料问题谈一些读后感,愿与读...
养生城市在《万事万物:当代北京的养生生活》里,美国人类学家冯珠娣(JudithFarquhar)如此描述北京的街头生活:夜幕降临,人们悠闲地走街串巷,物美价廉的街头摊点随处可见。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人们锻炼的身影,成千上万的市民让大街小巷充满了...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百姓颠沛流离,学术研究也难以获得一个安静环境。抗战期间,北大与清华、南开,先迁长沙,再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条件极为艰苦,郑天挺在此艰苦条件下,还得承担繁杂的行政事务。即便十分艰难的时期,他仍始终坚持研究...
刘东晚近以来,我先是几乎脱口而出地,但此后又是念念不忘地,提出了所谓“大空间”和“小空间”的理解框架。而开诚布公地、开宗明义地讲,这个框架的提出,首先就是为了避免以往在普世主义—特殊主义、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之间所遇到的各种纠缠与陷阱。早在二十多年...
李雪涛盼望已久的《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Arendt-Handbuch:Leben-Werk-Wirkung),终于在今年初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这的确是学术界的一件幸事。《阿伦特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书名包括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