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一九九五年第三期《文艺争鸣》发表张新颖的文章《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张新颖认为,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资格的,应该是最优秀的朦胧诗诗人,而这些诗人的代表是北岛。北岛诗的文化内含是:作...
胡靖方今年四期《读书》载郜元宝先生《读鲁思屑》一文,其中一条,点中要害,惜未能深入。郜先生引张文江的私下讲谈,说“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在于十年抄古碑”。郜先生说:“好像还没听说过有谁在认真研究这古碑的具体抄法。”其实,所谓抄古碑,即传统书法训练的临...
萧乾文洁若《读书》第四期刊登了黄梅女士写的《尤利西斯自远方来》一文,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比较了《尤利西斯》两种译本的短长,其中指出拙译不足处甚多,我十分欢迎这样实事求是的批评讨论。我出国多年,开始译《尤》书虽是在十六年前的天津,较多的选译也是十年前在...
张宽曹卫东Representation这个英文单词在中文里可以按上下文意思分别译成“再现”、“表象”、“表征”、“表述”、“代表”等等,因为它本身是个多义词,勉强用一个固定的中文词来译,在实际操作中将会出现困难。大家知道,西方人对文学的本质最有代...
富于学术的思想和富于思想的学术今天,大多数人都将陈寅恪定位为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正如大多数人都将近代以还的知识人划分为学问家的系统和思想家的系统;而胡晓明在《存在感受与学术境界——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性格及其学术思想史意义》一文(《上海文化》,一九...
孟湄这篇文章开始动笔,是读了《读书》发表的施康强评论和比较普鲁斯特中译文的那篇《哀矜而勿喜》,想凑凑热闹。那时人在香港,隔着海,看北京与台湾的专家在两岸讨论关于普鲁斯特名著的译法,觉得有趣得很。之后《读书》又出了一篇论翻译,还是施康强,还是论法文...
丁宁宁一九九五年春,理论界的朋友们一方面陶醉于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忧心忡忡。在学术研究业已商品化的今天,要想在花花绿绿的各种刊物中找出几篇切中时弊的严肃文章,恐怕不比在熙熙攘攘的白沟市场上选中几个真正的意大利名牌...
杜志华林德布洛姆的《政治与市场》和萨托利的《民主新论》是两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两部书涉及的范围和领域都相当广泛。这里我想从制度的角度来勾勒一下两位学者的思想脉络以及自己的一些有关想法。两位学者尽管是从不同的角度——林氏主要从实证的角度,萨氏主要从理...
无闻叶圣陶集》卷二十四收有一九二五年九月叶老致乐水无悔的两封信。“编后记”中说:“还有‘乐水无悔两位究竟是谁呢?两封信都刊登在《京报副刊·救国特刊》上,从内容看是极熟的朋友,为什么相互称呼要用笔名呢(按,叶圣老的署名也用笔名‘郢)?——真教人难以...
周一良郑孝胥(一八六○——一九三八)的日记自光绪八年(一八八二)至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即郑氏二十三岁至七十九岁,延续五十六年,仅小有缺佚,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劳祖德整理,列入中华书局的《中华近代人物日记丛书》,计二百十八万字,二千九百余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