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来西方女权主义者曾提供过大量描述西方妇女“悲惨”境地的统计数字,它们曾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恻隐之心。如说,每年美国有十五万妇女因节食而饿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男性主导的社会,因为他们欣赏女人优美的身材,就使得大量妇女不得不不顾性命之忧而去节食。但是...
罗厚立葛佳渊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世事变迁近代中国以变著称:变得大、变得快、且变化的发生特别频繁,这基本已是共识。但对各地发生的变化并不同步这一现象,研究似乎还很不足。我们以前曾提出:“民初的中国社会实是两个世界”(《读书》一九九三年十二期),这个观...
冯象文化解释·兵家传统·法发神经《法律的文化解释》共收七篇论文。作者三篇:《法律的文化解释》,《法辩》,《礼法文化》;西方学者三篇: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弗兰肯伯格《批判性比较:重新思考比较法》,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
李未熟葛剑雄教授在《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六期)发了一点新感慨:“有人在评价某些伟人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强调他的个人品德,突出他的人情味,或者更时髦一些,用人文精神来加以衡量,我以为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至少是相当片面的...
燕妮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他倍受注目和争议的小说《堕落》中描述的阿姆斯特丹,是个被运河和寒冷环绕的城市,是充满了石头、大雾和腐水的沙漠。写这部小说前,加缪曾遭受巨大的感情困扰,加缪不认为历史是永恒的理性的产物,反对专制社会主义导致的国家恐怖主义...
王祖国《读书》近来刊登了一些对解放前的几所名牌大学的回忆,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那是一九八六年九月,哈佛曾想邀请美国总统里根参加校庆,但里根示意,若哈佛授予他名誉学位,他将参加。结果哈佛拒绝了里根的要求。当时我国报纸颇赞哈佛此...
余迎胜近读黄嘉德先生译佛兰克,赫理斯《萧伯纳传》,其第十九章“比莎士比亚更伟大吗?”中,引用了赫氏写给萧伯纳信中的几句话,即:“有一次我(指赫氏自己)写信给他(指萧伯纳)说:‘你的每周剧院消息写得那么好;但你既然对莎士比亚的事情毫无所知,为什么总...
戎辙《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四期发表了陈玲的《散文的心态》一文,读罢想起了“文学是什么”这个老问题。就文学的种种现象来说,不妨借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老话,发现其合理之处并宽容一些。喜爱干预现实的,不必对躲进小楼深山的老是看不顺眼;搞永恒高雅的,也...
肖立新近出版的《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文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人的本质和人文意识,人文学科的方法和骨干,人文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职志。作者引证了包括中国经典和当代西方探讨人文学科与知识分子问题的大量著作,持论公允,满怀热诚地提出...
周可常听到有人抱怨:时下译书少了,但洋概念却越来越多,每每读到那些写满这类概念的文章或书籍,都不免产生一种跟不上潮流的“落伍”之感。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此一直深有同感。日前又在《读书》上读到雷颐《背景与错位》(一九九五年四期),更感到有些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