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清中国古人讲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复次有立言,不仅明确划分了其中递进的境界,还以三者兼得为人生至善至美之境。今之人也有人生当追求道德成就、事功成就与学术成就的说法,但主要却用力辩其不同,并愈益自觉到三者兼得的困难性。最近读到一些回...
吴根绍科学界有一种“多重世界”的假设。内容是说,宇宙不只一个,而是无限多个。有的跟我们所认识的宇宙多少相似;有的则完全不同。与之对立的一种看法是:自然“碰巧”就产生一个有利于生物的宇宙,那些导致生命出现的苛刻条件,表明宇宙被极端精确地支配着。只是...
PaulCrookPoliticalCorrectness并不是什么口号(《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三期《留恋“大熔炉”》),只不过是一群美国保守人士谩骂革新的轻蔑用语。其实反对使用nigger称黑人,用chink称华人,用faggot称同性恋者的人都...
朱新华邓之诚先生的《骨董琐记》,久在人口,同时也久觅不获。因此,当我在报上中国书店的邮购书目中赫然看到这四个字时,那种高兴,是每一个爱书者都能想像的了。拿到书,一看深绿布面上古朴的带篆意的隶字题签,翻开目录一瞥丰富的内容,就觉得这十二元绝对合算。...
司秀在我国四五十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不过,很多人对其人生平尚知之甚少。《读书》今年第六期载蓝英年的文章:《作家村里的枪声——法捷耶夫之死》概略介绍了有关情况,读来颇引人思索。这里不避浅陋,仅就蓝文中提供的材料,一...
尹吉男北京的九月即将来临,从海外涌入中国的女性人潮中会不会有美国名噪一时的“游击队女孩”(GuerrillaGirls),一个每人都戴大猩猩面具、穿高跟鞋和鱼网丝袜的女性主义艺术团体?她们会不会把写有统计数字的招贴画贴满大街小巷,比如画一幅头戴大...
蒋安全沈家庄多年在词学这块土地上不辍耕耘,其《竹窗词学论稿》获首届“夏承焘词学奖”;是一部颇有心得的论著。《论稿》收十二篇论文。作者早期的《论清真词沉郁词风的形成与演变》乃是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理论所作的翻案文章。该文将词人个体和词作的文本系统放到其...
徐建威读罢《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五期刊载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一文,有些感想。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若因此称他为“盖世英雄”,未免有拔高之嫌。文章说“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朱怀江《中国当代名人随笔·王蒙卷》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其中“逍遥”一文传达出的,对于“逍遥”的现实叙述和价值判断,颇耐人寻味。王蒙在这篇随笔的开头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浮想“逍遥”一词的形式美感,洞悉和解构此词与人的亲近感,乃至于接受语词的可能性,笔...
陈天助《读书》今年第五期刊发《身后的寂寞》一文,认为茅盾作品缺乏鲜明的个性,从而“引发了当代文人对他的一种拒绝的态度”。但是,在我看来,拒绝茅盾的原因不单是作品本身的问题,似乎还有其它更直接的原因。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北京时,茅盾之子韦韬讲述的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