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卫国西方中心论现在似乎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其实,无论是东方主义还是西方主义,所想阐述的无非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该如何处理和其他民族的关系。在我看来,这种讨论实在是很情绪化的,因为要涉及到其他民族,它的结论必然和民族的尊严联系在一起。虽然大家都承...
印晓峰近读《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所附《唐诗存》中有《送寅恪飞昆明赴英医眼疾》诗,共两首,第二首题日“又咏”(见原书第147页)。今引如下:其一:恐难西域遇耆婆,纵肯金篦忍痛多。贫贱夫妻空叹息,著书无命欲如何。其二:神州无药欲...
吉令旭受宗教改革的冲击,天主教会也顺时求变,特兰托宗教会议经过旷日持久的争吵权衡,终于确立了一系列顺变的决议,修会的复兴正是此决议推波助澜的结果,耶稣会在修会复兴活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耶稣会于公元一五三四年在巴黎创立,创始人是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
李汝伦记得胡适有句名言,大意是,历史像个服从的百依百顺的女孩子,由着人们涂抹和装扮。此言之所以有名,时不时被人引用,全赖四十年前那场批判俞平伯的运动。其中胡适首先被殃及,这句话也就被当作实用主义(也译作经验主义)实行了示众。批判者批判说,此话既主...
张三夕《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以“魏晋风度”为个案,深入探讨产生普遍的社会、道德反常现象与文化转型之间的关系;总结历史的经验,为当今的文化转型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作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自...
钱谷融张爱玲在她的纽约寓所中寂寞地死去了,死得很凄清。但消息一经传出,知者无不同声悼惜。哀悼她,追念她,评论、研究她作品的文章,遍布于海内外的各种报章杂志,一时显得十分热闹。张爱玲的确称得上是一代才女,她一在文坛出现,立即为人们所瞩目,她的作品不...
彭晋平九十年代的文化特点一九九五年第一期《电影艺术》发表汪晖的文章《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认为“五四”与八十年代的文化论争各有不同的语境和问题,但提问方式极为接近,也就是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二元对立...
张宽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用了两千多字评述卡米拉·帕格利亚的《性面具》一书。这本书在当代西方的女权研究和性别研究领域影响较大,引起的争议也很大,两千字的评介显然过于简略了。我自己对帕格利亚其人其说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改变,因此不避炒冷饭之嫌,再撰一篇相关...
田春利夜读《围城》,有一疑问处,写出求教大家。方鸿渐等五人从上海去三闾大学,在鹰潭到南城的公路汽车上,邂逅了一位带着用人的苏州寡妇。作者写李梅亭向苏州寡妇献媚的情况说:“李梅亭四顾少人,对那寡妇道:‘你那时候不应该讲你是寡妇单身旅行的,路上坏人多...
刘昭和秦颖在《英译》(《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一期)一文中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以个人的力量,历二十余年的时光,完成中国儒家主要经典的翻译”。这可能是不准确的。一八六一年底王韬因上书太平军,受到清政府通缉,在英驻沪领事的保护下,逃到香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