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19343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王笑
  • 陈社昌
  • 蓝欧
  • 李椿
  • _、冰帝
  • pchenf
也谈政治冷漠 2023-11-09 08:48

金安平《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十期上《政治冷漠是不是坏事?》一文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观点。中国的百姓如都能像文中所说那样,“过自己的生活,为自己而活着”,不去操心政治而政治却很清明,那该多么轻松。然而,中国民众真的趋于政治冷漠化了吗?政治冷漠是一个相...

浏览全文 阅读(23955)

谢建新凭借语言,我与你对话,我发现了言语——你的语言。我终于逼近了你深埋着的那个心的王国。我是偷偷地溜进来的,在你言说的时候,犹如相机快门闪动的一瞬,光一般地溜进来的。我为所遇到的一切如此真实而晕眩,而惊讶,而深思。我看到了心灵为之狂欢的偶像,为...

浏览全文 阅读(23949)

孙康宜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在美国,“政治正确性”(Politica1Cor-rectness)已经成为令人感到如履薄冰的准则。整个这一股文化风潮始于女权主义的兴起。对于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彻底的两性平等必须建立在语言的更新上,因为语言是人类内心思...

浏览全文 阅读(23955)
音乐与罪恶 2023-11-09 08:48

吴宏三联新刊《爱乐》尚未到手,《读书》上登出的那句广告词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音乐是唯一不带罪恶的感官享受。”(《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七期第148页)在台湾关于音乐教育也有一句广告词:“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与《爱乐》广告词一样,反映了人们对音...

浏览全文 阅读(23999)
关于女性主义的联想 2023-11-09 08:48

象弘《读书》第八期上有三篇谈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文章:张宽《男权回潮》谈到女性主义者阵营内部的“变节”,举弗里丹为例。她,我不知道,但强调男女差别、注意家庭的作用等观点,就我对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了解,它们怕不能看成“男权回潮的产物”...

浏览全文 阅读(24065)

曾诚在澳洲读到王蒙先生在今年第五期《读书》上发表的《头朝下漫议》,觉得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我对整篇文章的观点完全赞同,但对其中列举的有的事例有些看法,主要是觉得有些话(如那位老太太所说的话)不必求之过深,因为喜剧免不了要有些夸张扭曲的...

浏览全文 阅读(24021)
还值得追求吗? 2023-11-09 08:48

韩连庆《读书》第八期《文化孤岛艾米什》一文结尾,作者反问“经济利益真的像某些人设想的那么具有支配社会角色的力量?”“也许值得再多看看,再多想想,才能形成足以说服自己的事理。”其实,作者提出的问题,并不仅仅靠“多看看,多想想”就能解决了的,其间还涉...

浏览全文 阅读(23968)
“旧梦重温”及其它 2023-11-09 08:48

贺宏亮“有时候读旧书就与读新书一样有意思,如果不是更有意思的话。温故而知新,我们中国人的这句成语当真是充满了睿智。”灯下读完王蒙《旧梦重温》(一九九四年第十期),真生出不少同感来。几天前的一个黄昏,从箱底翻出一册二十年前出版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

浏览全文 阅读(24004)
民主何用? 2023-11-09 08:48

李智明从逻辑上讲,一九九五年第九期《读书》上的两篇短文可视为一篇文章的前后两部分。笔者说的是林毓生先生的《略谈思想的作用》(第79页)和夏彦才先生的《时代呼唤历史哲学》(第3页)。前者批评了现在一些知识分子“为学问而学问”的处世观,强调知识分子不...

浏览全文 阅读(23997)
有利沟通 2023-11-09 08:48

陈立群阅读《读书》时我总是很愉快,今年十一期尤其令我愉快。开篇两文分别谈湘版精选世界科学名著中的两种,这在近几年的《读书》上是不曾有的。我相信这有利于沟通“两种文化”,尤其是破除文人对科学的傲慢和偏见。不过这里拟指出两个技术性的小问题。第一个问题...

浏览全文 阅读(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