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民雄事情有难易之别。常人能做到的事情,就容易,反之就难。梅兰芳抗战期间在沦陷区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难不难?非常难,并且比想象的要难得多。在抗战前线,宣传抗日,妻子送郎上战场,捐躯赴国难,当然崇高伟大。但在全民族的激情驱使下,人们比较容易作出这种...
徐传礼《郭沫若创作得失论》通过对郭氏全部文学创作既入且出的审视与剖析,有理有据地证明:在郭沫若的文学世界里,现存堪传后世的成功之作,如《女神》,如《屈原》;也有难以讳言的平庸之作,如《恢复》;甚至有“不应该那么写”(鲁迅语)的失败之作,如建国后的...
张宽一九九三年九月号《读书》登出笔者和另外两位学友的文章,集中评介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在国内的读书界引起了一些反响。之后我曾留心由此而起的有关讨论,感到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澄清和补充的必要,愿再借《读书》一角,就教于大方之家。让我们先从知识...
孙津王宁的新著《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说,是“不合时宜”的。为什么不合时宜呢?大约不外是指两层意思。一是说谈弗洛伊德的文字已经太多太多了,另一是指商品大潮挟裹着学者们去找寻“经济效益”,论学清谈有被讥为迂阔之嫌。不合时宜...
于奇智读到叶秀山先生的《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载《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二期)。他把“后现代”理解为“没有‘时尚的时代”,“没有‘时尚的世界”,颇有新意。对“post”这个词的破释(它“不仅有时间上的前后,而且有意义上的正反。”)亦...
周月亮浪漫,是人这个类的根性。当我们常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等等,都是在描述着这个根性。真正的浪漫主义者就与众不同了,他们是富有激情的个人主义者,走的是一条通向内心的神秘之路。要了解他们、并通过这份了解感受、领会人的浪漫根性,唯一美妙的办法就是走入...
羽冰张爱玲说过,“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她一定是掌握了隐者的秘密,懂得如何超越外物而直抵内心。置身于高楼的丛林,我连读三遍《大隐隐于市》(《读书》一九九四年第六期)。我一动不动,以精神的自由往返替代行动上的归去来兮。其实,我们要的不多,只...
王家范学术史上有许多现象很可玩味,例如不少富有远见和发展前途的学说或见解,在它尚未获得充分实证、证伪之前(即尚处于猜测和假说的阶段,这是任何学科突破所必经的),总给人一种虚无飘渺、神秘莫测的感觉,中庸的办法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但若一旦因实证...
钱行蔡翔在“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五期)中讲到,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有“为天下师”的传统心态,说得明确点,就是企图以道统驭政统。这是从知识分子一方面来说的。从政统方面的代表人物来说,除了“齐之稷下”时期,对稷下学士是很尊重的外,恐...
潘正伯一九九二年第二期《世界图书》上发表了钱庆元先生撰写的“NIB-BLE程序库及其应用价值”一文。文中首先对NIBBLE作了简介——“NIBBLE是美国一种苹果机科普期刊,一九八○年创刊,到现在已有十二年历史。十二年来,NIBBLE发表了大量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