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6063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林沐风
  • 骆雪
  • 宋家园
  • 岚若西谷
  • 孤树
  • 芳踪
史、杂史与小说 2023-11-09 08:48

周瑾锋中国古代小说与子、史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产生独立的小说学之前,对于小说的探讨,包括小说的基本观念、价值功能、文体形态等,大多依附在子书和史书中,从子、史的立场与角度展开。基于小说与子、史的密切关系,人们在追溯小说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梳理小说发展...

浏览全文 阅读(21586)

钱志熙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后,虽然新诗在舆论上占上风,但传统的诗词艺术仍然以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延续着。不仅旧文学营垒是这样,而且即使在新文学家群体中,也有不少人仍以旧体诗词为其抒情言志的主要样式。鲁迅、郁达夫、田汉、钱锺书等都可称代表。即使是新诗人中...

浏览全文 阅读(21641)

李亦辉“雅俗并陈”的曲辞观在明代万历年间的传奇戏曲理论、批评及创作中风行一时、影响深远,于明清传奇曲辞审美理想的演进历程而言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但与学界对“雅”“俗”“当行”“本色”等曲辞审美观念的深入讨论不同,对“雅俗并陈”的曲辞观尚无系统的梳...

浏览全文 阅读(21641)

刘晓军在中国小说文体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两次重大的语体变革。一次是宋代白话语体异军突起,产生了话本小说,至明代章回小说发展臻于鼎盛,形成与文言语体平分秋色的局面,文言系的笔记体、传奇体与白话系的话本体、章回体呈现双峰并峙、四水分流的状态。另一...

浏览全文 阅读(21630)

徐大军在说话伎艺—话本小说的关系框架中,宋元讲史话本被认为是讲史伎艺的底本或书录本。底本者,乃指由文人编写出话本,以供艺人场上口演之用;书录本者,乃指由艺人据其口演内容整理成话本,以供师徒传授之用。这一属性认定也包含了对宋元讲史话本生成原因和动力...

浏览全文 阅读(21654)

陈志勇在明代文学史、戏曲史研究领域中,“汤沈之争”及“临川派”是否存在等话题,都是近年的学术热点。关于“临川派”,其名称并不见于明代文献,明人心目中也没有清晰的“临川派”“吴江派”的概念;现代学者出于研究的方便,将晚明剧坛上的一些曲家归为不同的流...

浏览全文 阅读(21627)

李晨马亚中清代中期,“格调”与“性灵”的对峙是一项重要的诗学议题。在袁枚去世后的嘉道诗坛,对“性灵”一派的批评声音尤显激烈,相反,对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一派及其复古主义论调则普遍持有相对正面的回应,由此,嘉道时期诗学风气趋于保守。道光以降,宋...

浏览全文 阅读(21565)

谢慧英整个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一个“革命”的世纪。“革命”一词,与马克思学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接受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极度强调实践性的社会学说,上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克思主义所到之处,几乎掀起了全球性的“红色浪潮”,对不少国家地区的社会秩序...

浏览全文 阅读(21534)

许徐之所以提出《文学革命论》发生动因的问题,乃因1932年10月29日胡适于北大国文系演讲时的这段评述:“一、由我们的玩意儿变成了文学革命,变成三大主义。二、由他才把伦理道德政治的革命与文学合成一个大运动。三、由他一往直前的精神,使得文学革命有了...

浏览全文 阅读(21572)

刘仁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批评方式。选本的核心,在于它能够将编选体例(抽象理论)和所选范本(具体例证)相融合,从而极好地传达编选者的文学观念(张伯伟277—306)。前人为使范本与选例相契合,往往执行“不录存者”的原则,以此排除社会因...

浏览全文 阅读(2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