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燕1922年,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赴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共停留三天多时间。1922年3月,爱因斯坦接受日本“改造社”的邀请,到日本讲学。1922年10月,从柏林启程,取道印度,于11月抵达香港后,改乘日本“北野丸”号来上海。11月13日上午10…[浏览全文][赞一下]
晓文英文晚报《民国西报》创刊于1912年,馆址设在上海博物院路。该报系孙中山创办,由马素主持笔政,并兼发行。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由国外归来,任临时大总统。由于当时他尚未识破袁世凯的面目,便让位给袁世凯主持国家大计,不料袁大权在握,便野心暴露,屠杀革命党人,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杰当我们流连于江南的山山水水之间时,常常会同历代文化名人的读书台胜迹不期而遇。千百年以来,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往往也是历代文人学士吟诗赋词、命笔泼墨的雅集之地。纸香墨润,常常荟萃一代人文;诗兴文采,往往流芳九州河山。应该说,这就是读书台胜迹的人文底蕴所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继金毛泽东邮票早在建国前就已经出现,“文革”时期达到高峰。建国以前的毛泽东邮票大多集中在解放区,且多以“毛泽东像”命名。毛泽东像专题邮票大约占解放区邮票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是解放区邮票中的集大成者。最早发行毛泽东像邮票的是山东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山…[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德安黄丽明夫家姓陈,又名陈黄丽明,生于1907年,祖籍广东。她是孙中山先生的同乡,广东中山县翠亨村人,她的父辈是孙中山革命的热烈支持者、资助者;她又是宋美龄的校友,曾在美国威斯理安女子学院就读;她还曾于1947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的参议员;她又与希特勒同过照…[浏览全文][赞一下]
凌微年1981年,90高龄的一代丹青大师朱屺瞻所著《癖斯居画谭》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为朱屺瞻日常与亲朋好友谈艺之摘录,也是对自己80年来绘画艺术实践的经验之谈,他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讲得十分深切:“多年来,总以‘独、‘力、‘简三字自求。齐白石教我‘画须…[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飞杨剑郭沫若是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一生革命热情似火,轶闻趣事众多。本文仅撷取其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的几则轶事,以飨读者。“信佛不一定非做和尚不可;那些做了和尚的,我看并不都信佛”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浏览全文][赞一下]
秦九凤刘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邓小平喜欢打桥牌,陈毅钟情围棋,朱德、贺龙等偏爱打篮球,周恩来除了喜欢打乒乓外,对中国象棋也造诣颇深,曾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纹枰佳话。辍学下棋周恩来的诞生地江苏淮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官宦、商贾、文人闲暇无事,喜欢边品…[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昌方1940年5月28日,淮北上空乌云密布。这天,一位鲜花般的少女,在日军的屠刀下“凋谢”。她,就是抗日女英雄喻尊霞。一腔热血——活跃在青年抗敌协会喻尊霞,祖籍江西,早年随父亲流入淮北青阳镇(今属江苏泗洪)落户。其祖、父两代均以行医为业。1932年,喻尊…[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陆基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激战至11月初,日军在江苏金山卫登陆,作战略包围,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向西撤退。上海除租界外全部被敌军占领,此时牛鬼蛇神纷纷出动,组织所谓“地方维持会”。日本侵略者找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福建人苏锡文,于12月5日在浦东挂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允中陈梦熊,笔名熊融,1930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他是建国后上海滩较早研究鲁迅的专家之一。受累胡风,退休才毕业建国初期,陈梦熊由中华职业教育社转入上海诚明文学院,后入上海学院中文系读书。他晚间进修,白天在海燕书店当校对,后来该校并入复旦大学,他因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金建陵《钟山风雨》2007年第1期发表的《中共“一大”会址发现始末》一文中提到一位叫“黄绍兰”的女子,但对她的介绍语焉不详。恰好笔者近年来所撰的“‘南社与中共‘一大”之系列文章中涉及到此人,现将经眼的一些史料就正于方家。曾参加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为教养辛亥…[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炳毅2000年11月4日夜里,香港教会医院六楼一间重症病房里静悄悄的,病床上一位瘦骨嶙峋的白发老人端详着手头一张女性照片,喃喃自语。这位老人就是已91岁高龄的香港“报界名士”(又多被称为“报界奇人”)卜少夫。而后,卜一手攥紧妻子徐天白的照片,另一手毅然决…[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禹康翻开中国历代巾帼英雄的档案史册,有昭君为国出塞和亲,有花木兰代父从军等名垂青史,这些历史人物的功业不免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对于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百岁老人雷洁琼来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奋斗中,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紧紧地连在一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植中“补白大王”谓谁?郑逸梅先生之雅号也。当年他在上海滩名报刊(或他自办的刊物)以文思敏捷著称,凡报刊上有空白处立马补之,小空白则佳制小品,大空白即大块文章,皆唾手可得,且脍炙人口,为读者所喜爱,戏称之“补白大王”,与其真名可谓“二美并”了。上个世纪70…[浏览全文][赞一下]
袁建华徐珣袁建华口述徐珣整理陈凯歌导演正在拍制中的影片《梅兰芳》已被海内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章子怡在片中饰演的孟小冬是一位传奇式女伶,而这位上世纪30年代名满全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苏北的一介平民家庭还有着血脉之亲——小时候我一直称孟小冬为四姨奶奶……早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文辉林泉建国初,我在甘肃任团省委书记时结识了胡耀邦同志,并在其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与耀邦同志有过多次交往。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境遇下,我亲身感受到耀邦同志多方面的人格魅力。在我的眼里,耀邦同志既是一位充满活力和正义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一位亲切和蔼、富有人情味…[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跃农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使当时蒋介石正在着手进行的一件历史大事中断了,其积极意义也被尘封了。那就是,这一年,蒋介石在没有办法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之下,正积极想办法试图通过苏联渠道寻找一条与中共合作的新路子。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春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关系如何发展势必引起国内外关注。8月14日,蒋介石给延安发来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同时电令驻延安的国民党军队联络参谋当面探问毛泽东的答复意见。中共中央判断,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心已下,这份电报不过出于…[浏览全文][赞一下]
贺吉元1958年前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胸怀“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开除球籍”的危机感和“尽早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用“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