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5392
    2023-11-09
  • 牛会娟+汪玉祥除了利用植物来乞巧外,和织女缫丝织布有着类似特点的结网蜘蛛也是古人们乞巧的一种吉祥物。喜蛛应巧也是比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概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说,七夕之夜,人们在院子里摆设瓜果宴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结网则被认…[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411
    2023-11-09
  • 牛会娟+汪玉祥穿针是女红的基本功,穿针乞巧是七夕乞巧的一种常见方式。《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初七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穿七孔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所谓“七孔针”,大概是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乞巧针”,它只在七夕时让妇女把彩线来回穿过它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362
    2023-11-09
  • 牛会娟+汪玉祥七夕,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历来于此有丰富的民俗活动。织女是天上的仙子,能织出漂亮的云锦天衣,自然是精于女红、心灵手巧。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女红的技巧。七夕,祭祀牛、女后,妇女便会玩多种乞巧的游戏,以验证是否“得巧”。投针卜巧是源于穿针乞巧风俗…[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329
    2023-11-09
  • 东方小四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著名诗作《断章》的主角张充和,于2015年6月18日凌晨一点,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寓所离开了这个繁华世间。《断章》选自卞之琳的一首长诗,文字如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269
    2023-11-09
  • 刘诚龙梁士诒是民国交通总长,袁世凯一条线的人,他碰到的问题是,袁世凯赶世界时髦,搞了总统制,烧了一把火搞了机构改革,将政事堂改设为国务院,徐世昌直接领导着梁士诒,领导换了人,干部便换了运,梁士诒由炙手可热的民国财神,靠了边站,喝凉风去了;冬天吹点凉风,还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215
    2023-11-09
  • 金凤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对汉人颁布了“薙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很多明朝的遗老遗少原想保住中原汉族的束发习惯,以身试法,却因此丧身殒命。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也照方抓药,倡导民众剪辫子,以此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其实,在满清统治江河日下的20世…[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226
    2023-11-09
  •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82
    2023-11-09
  • 朱仲南有一位名画家,他谈到文凭的时候,认为文凭是平庸的保障,很有哲理的味道。如有一个人本来是十分平庸的,但他说自己是名校本科毕业生,是保送研究生。那么,别人就认定他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即便他喜欢哼流行曲,喜欢跳“小苹果”,经常说什么“颜值”、“屌丝”一类话,…[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230
    2023-11-09
  •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我同意他的看法。这两天自己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西方似乎没有咸菜。我吃过“洋泡菜”,那不能算咸菜。日本有咸菜,但不知道有没有中国这样盛行。“文革”…[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90
    2023-11-09
  • 孔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征婚广告词,就是这么任性早在1900年前后,蔡元培、章太炎等名流就先举起了征婚招牌。元培先生到底是留洋归来,态度开明,开列的五个条件中,有一多半是为女方着想:一,女子须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68
    2023-11-09
  • 冉思尧1897年,福建举人林纾为排遣母亡妻丧之痛,与友人王寿昌合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该小说出版后,著名报人汪康年看到其中商机,拟以重金买下版权重印,并事先在报纸上宣传。林同意此事,独对“润笔”坚辞不受,多次去信要求汪登报声明。1956年,存款逾万的青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53
    2023-11-09
  • 客票飞票加价票自1927年春和大戏院首创对号入座、预售戏票后,天津全市各戏园竞相效尤。开演前半小时,观众持票鱼贯而入,但他们的戏票却不尽相同,除有普通的包厢票、池座票和散座票外,还有客票、飞票和加价票。某戏班儿初到某地,在某戏园演出第一场戏,行内称“拜客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234
    2023-11-09
  • 普郁+昂俞暄上世纪70年代,看电影是老百姓极度匮乏的文娱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而由老厂长陈叙一领导的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中国电影观众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毕克、邱岳峰、尚华、于鼎、李梓、童自荣等一批优秀配音演员的作品点亮了当时简陋的银幕,他们那极富磁性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50
    2023-11-09
  • 吕春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225
    2023-11-09
  • 李向东+王增如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和《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初,丁玲在阜平县广安镇参加晋察冀中央…[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71
    2023-11-09
  • 我采访蒋介石我于1927年跨进新闻界的大门,开始在北京国闻通讯社当记者,兼为天津《大公报》采访新闻。那时,北京还在“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统治下,而南方则由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直到1949年蒋介石被迫退往台湾,我以记者身份,看到他从兴起到瓦解的全过程。但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20
    2023-11-09
  • 在没有翻阅过《顾颉刚书信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之前,实在难以想像,顾颉刚先生在书信中搭建的社交网络竟然如此强大,绝对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那个没有短信、互联网、电邮、微博、微信的时代,书信可以说是民国学人最为倚重的“社交媒体”,从书信往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71
    2023-11-09
  • 1946年开始,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如果有,我一定可以作出一个这方面有趣的学术报告,现在却不行。沈从文在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他自己的序言说过这样一句…[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63
    2023-11-09
  • 蓝天野+罗琦1966年,遭遇灰色幽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文艺界,北京人艺首当其冲。但怎么也没想到,第一个受冲击的竟然是作为一个演员兼导演的我(蓝天野)!而且来势凶猛。当时我住在首都剧场后四楼,这里基本上住的都是单身,成了家的起初只有我和于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222
    2023-11-09
  • 徐迅雷电影《淮海战役》中,有一个片断这样描述陈布雷:他认认真真地向主人蒋介石建议,“赶快收拾人心”,提出让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向国库捐款,老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随即,陈布雷服安眠药自杀身亡。电影里饰演陈布雷的演员,似乎长得过于精气神了。其实那时的陈布雷形销骨…[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