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3839
    2023-11-09
  • 李彦余当代社会现状下的“乌合之众”李彦余《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所著的一本着手于大众心理研究的社会学经典书籍。这本书深入地对社会群体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该书首先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接着进一步对“群体的观念,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4961
    2023-11-09
  • 侯国玉问世间情为何物——从简·爱与凯瑟琳的爱情态度谈起侯国玉夏洛蒂和艾米丽两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都表达了爱情主题,但是两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结局却大不一样。简·爱忠于爱情,执著地追求爱情,最后得到了人生之大幸福;而凯瑟琳明知所爱的人是希刺克利夫,却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349
    2023-11-09
  • 陈萱农浅析哥特元素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体现陈萱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写于1930年的的一部短篇哥特小说,小说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贵族难以接受时代变化而故步自封,但无可避免被历史的浪潮淘汰,艾米丽…[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308
    2023-11-09
  • 王理香简论《子夜》与《半生缘》中上海的文学史背景王理香茅盾和张爱玲的长篇经典小说《子夜》与《半生缘》,不仅作品的主体内容情节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而且在对上海——这一故事发生背景的描绘中也渗透了现代文学史的内蕴,不仅是对西方的借鉴,更是现代中国的微…[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512
    2023-11-09
  • 力远思刘永济《文心雕龙·声律篇》之“内听说”释义力远思“内听”一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在对《声律》篇进行释义时,首先关注到了这一概念,认为“舍人‘内听’之说最精”①。随之,刘永济对“内听”进行了阐发,论述了何为“内听”,“内…[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576
    2023-11-09
  • 石福礼陈国武从《十八春》看张爱玲——论张爱玲的写作手法、风格及写作变化石福礼陈国武《十八春》于1950年初在《亦报》连载,1951年发行单行本。1968年张爱玲对部分内容做了改动,更名为《半生缘》,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十八春》被认为是张爱玲前后期创作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215
    2023-11-09
  • 文君竹简论冉仲景诗歌中的藏地风情文君竹冉仲景在康巴开始他的诗歌之旅。川藏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观丰富了冉仲景诗歌创作的内容,他在诗歌中多次运用“草原”、“雪山”、“海子”等意象。藏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也是冉仲景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而热情朴实的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968
    2023-11-09
  • 谭微死亡,让我坐在事实面前打量你——读《安妮的盒子》有感谭微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唯有面临死亡,才会变得严肃,意味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世上万物有始有终,生是开始,死亡是结束。为了面对和阐释一种事实,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到其既不悲惨亦不可怕,更多的时候我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8626
    2023-11-09
  • 尹蕾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源氏物语》——以源氏和藤壶妃子的禁忌之恋为中心尹蕾本文围绕《源氏物语》主角光源氏与其继母藤壶妃子之间的禁忌之恋,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着重阐述了源氏的“恋母情结”和他身上所具有的“斯芬克斯因子”,证明光源氏所惧怕的并非简单的拟制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250
    2023-11-09
  • 刘静安毛国宁杨惠栋浅谈《西游记》中沙僧的大局观刘静安毛国宁杨惠栋沙僧一直被人认为忠厚老实、木讷寡言,似乎可有可无,但若是从取经全过程来分析,沙僧拥有过人的判断力和强烈的功利心,并深谙人际交往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很有谋略,且颇具大局观的人物。沙僧是取经师徒四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202
    2023-11-09
  • 许炜松谈《平凡的世界》苦难人生的书写许炜松小说《平凡的世界》始终笼罩着浓郁的苦难意识,但却一直给人以战胜苦难的鼓舞与希望,无论是生存的悲剧还是性格的悲剧,都阻碍着人们实现人生目标。然而,路遥在小说中体现的对命运的坚决抗争,对生活的憧憬态度,却是超越“苦难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545
    2023-11-09
  • 曲宁推理自我——论京极夏彦长篇推理小说核心人物结构曲宁推理小说可以界定为解谜者围绕某一谜团,展开推理,最终揭开谜底的叙事性文学类型。自爱伦·坡的《莫格街杀人案》以来的一百七十年间,这种文体一直以悬疑紧张的情趣加上逻辑推理的智趣而广受欢迎,博得各个阶层读者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9973
    2023-11-09
  • 赵艺论《母亲河》的家国同构叙事模式赵艺《母亲河》描写了两代人三个家庭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人生各有不同,但故事的轴心无疑是贺庆生,贺庆生命运的根本转变是与共和国同步的,以他为轴心展开故事整体的人物框架,以此来看六十年间共和国发生的改变。全书描写了两代人三个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0239
    2023-11-09
  • 孙勇李白诗歌豪放风格研究孙勇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中,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0612
    2023-11-09
  • 杨月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三种爱情模式杨月容爱情,是文学亘古不变的母题之一,中国古典文学中一见钟情、知己之爱和精神之恋三种爱情模式历来为人们称颂,本篇文章旨在探究这三种爱情模式。一、一见钟情什么是一见钟情?“一见”就是刚看了一眼,对方的容貌一进入大脑,立刻产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0702
    2023-11-09
  • 刘彦古今情一恸——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之审美体悟刘彦文学作品审美批评,首要是文本及文本审美直觉,直接沟通主观与客观、作家创作与读者探析之共同审美体悟。读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人之“无奈”“长恨”随千古东流水淌至读者面前,让读者在不断寻求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0889
    2023-11-09
  • 张婷婷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审视《琵琶记》的“三不从”张婷婷高明的《琵琶记》有“南戏之祖”的美誉。这部剧以蔡伯喈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相继失败建构,涉及推动蔡伯喈“三不从”失败的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从而上演了一幕伦理悲剧。作为国内首先系统提出文学伦理学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1197
    2023-11-09
  • 陈瑢文学评论小人物的不平凡——以《羊脂球》和《驿站长》为例陈瑢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擅长从小人物着手,以小见大的展现当时真实的社会现状,名篇《羊脂球》就是这类小人物作品的典范。普希金是俄国十九世纪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短篇作品《驿站长…[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1535
    2023-11-09
  • 师国华渐行渐远的家乡师国华1也许是在外面逛得多了,眼界变得挑剔了,也许是对家乡的期望值太高,近些年,总感到家乡的风景在不断的减少、消失,变得越来越平庸。我的家乡在秦岭巴山之间汉中盆地里一个叫做“叶家堡”的村子,它的周围还有南庄、西垣、熊巷、李庄和花古。说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1975
    2023-11-09
  • 康乃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读青年作家刘云芳散文随感康乃最近读到青年女作家刘云芳的散文集《木头的信仰》,给我突出的印象是多篇散文是写她的山村故乡的往事与现状的。由此不难看出,她对自己的故乡怀有深沉而扯不断的感情。她作为一位“80后”,虽然借助于读书的途径,…[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