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最高爵位原本是侯爵,而不是公爵。曹操逼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开启了权臣封公爵的先河。后来曹操又晋升魏王,魏国有十郡封地,与汉朝一样有了文武百官,距称帝仅一步之遥。再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公爵泛滥,晋升王爵成为篡位的必需步骤。东晋名臣殷浩与大将桓温齐名,所以常被…[浏览全文][赞一下]
别制古代染色技术不成熟,亮色染料生产过程复杂,以至于贵族十分迷恋鲜艳的色彩。他们一般都穿得五彩斑斓,以便展现财富和地位,而平民的衣服通常都用植物染料染成灰褐色。直到19世纪,粉色依然深受上层阶级喜爱,他们喜欢让小男孩穿上粉色的衣服。在18、19世纪的德国,…[浏览全文][赞一下]
万物拣史早期贵族吃饭都不那么别扭,就拿最精致的法国宫宴来说,多数餐桌只是放在支架上的木板,桌上堆满各种肉,没有华丽的装饰、夸张的甜点,也没烛台,唯一的餐具是勺子。男宾自带匕首切肉,然后用手抓,脏了用餐布擦擦就好。最早使用刀叉的是八九世纪的波斯人,这种方式传…[浏览全文][赞一下]
蓝牙(Blueooth)众所周知,但它为啥这么“蓝”?这就得追溯到丹麦国王哈洛德·布美塔特(HaraldBlatfind)头上了。哈洛德国王在约公元958-986年统治丹麦,他能征善战,终结了海盗时代,也统一了今天的挪威、瑞典和丹麦等广大北欧地区。丹麦語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燕婷《权力的游戏》虽是背景架空的小说,但许多情节其实取材自中世纪欧洲史,这一点在服装上的体现最为鲜明,比如荆棘女王的头饰造型。中世纪画作里的妇女通常包头巾,除宗教因素外,头巾还有保暖、表示身份、炫富的效果,更演化出各式造型。如“巴贝特”是12、13世纪贵…[浏览全文][赞一下]
1899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組团搞怪。原来你是这样的沙皇!说起20世纪初乃至更早时期的照片,你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样的。但绝对不会是这样的“表情包”——是的,你没看错,这是一张摄于1840年的照片,名字就叫《一位不同寻常的女士》。1883年,耶鲁大学的三…[浏览全文][赞一下]
小伟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有90的国土被撒哈拉沙漠覆盖,当地人坚信:富态的女人最好命。根据毛里塔尼亚主流的审美观念,纤细的女人就像骷髅,有风韵的身材至少应达二百多磅,丰乳肥臀、膀大腰圆才叫标致,如果手臂上还有紧密光亮的“妊娠紋”,简直比戴着豹纹袖套还性…[浏览全文][赞一下]
关飞1751年冬天,法国思想家卢梭大病一场。闯过生死关头,他痛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扔掉佩剑、手表、金边华服、白色长袜,只留下短假发和粗毛衣。那么贵重的东西都不要了,他为何偏要留下假发呢?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头发是身份的象征,当权者都顶着满头辫子。罗马人甚…[浏览全文][赞一下]
有两夏子莫扎特家的音乐氛围非常浓厚,父亲利奥波德是当地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母亲也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姐姐南妮尔刚会说话就开始学习大键琴。在耳濡目染中,莫扎特三岁时就已展示出“绝对音感”,不仅能辨别音调,还能迅速找到喜欢的和音,重复弹奏出来;四岁时,他可以…[浏览全文][赞一下]
翁老头1949年8月16日,玛格丽特·米切尔死于车祸。或许你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一定知道《乱世佳人》(也译作《飘》)这部小说,它在全球的总印刷量仅次于《圣经》,而玛格丽特就是它的作者。玛格丽特与《乱世佳人》的主角郝思嘉在性格、经历上颇有相似之处。1900…[浏览全文][赞一下]
发福的芭蕾舞女熟悉西方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布歇是法国洛可可画派代表人物,一个能把女神、宫廷贵妇画得活色生香的男闺密式画家,堪称“行走的美图秀秀”。不过,他画中的女主并不都是美女。1742年的沙龙展上,他破天荒地展出了八幅中国题材的作品:《宴席》《舞蹈》《庙会…[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宏杰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出身最低,登基后,严重自卑的他花了很大力气招揽各国进贡,营造“万邦来朝”的氛围,以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他向各国派出使节,诏书所至,各国带着贡品纷纷来朝。按字面理解,所谓朝贡就是向“天朝”进献特产。“蛮夷之国”大抵物产贫瘠,献三…[浏览全文][赞一下]
檀弓元嘉三十年(453年),南朝宋颇有作为的一代英主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死。刘劭虽弑父篡位,但还是要装孝子的,因此对外宣称父亲是暴病而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礼,并上谥号“景皇帝”、庙号“中宗”。刘劭继位不到两个月,即被三弟刘骏杀掉。刘骏当上皇帝后,重新给刘义…[浏览全文][赞一下]
有两夏子身份不配易心碎贝多芬一生未婚,但感情经历丰富。他年轻时多次爱上漂亮姑娘,然后相继失恋。蒂洪娜丝来波恩小住,贝多芬因此认识并爱上了她,结果没过多久她回到科隆和一位军官恋爱了。韦思特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非常喜欢她,结果人家嫁给了一位男爵。科舒也是贝多…[浏览全文][赞一下]
以涓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本与俄罗斯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展开厮杀。炮火声中,中国第一本女性杂志《女子世界》面世了,一时赚尽眼球,男子趋之若鹜,识字的、不识字的都想跑来瞧瞧“红粉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打开这本杂志,“…[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创身兼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等诸多“高雅”身份,文学地位可与张爱玲相提并论,还是“台湾太史公”连横的外孙女,大众普遍以为林文月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她很懂享受生活,尤其擅长厨艺。她的先生郭豫伦是画家,每当他进入无法落笔的创作困境时,她总会端上几道精心烹饪的小菜…[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映林作为辛亥革命先驱和国学大师,黄侃可谓“文武雙全”,但在很多师友怀念他的文章中,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和酒鬼。他曾在不同地域的大学任教,吃遍天南海北,说起各种菜系如数家珍。据陆宗达和冯友兰回忆,如果有段时间黄侃没地方赴宴了,在课堂上讲到关键处就卖关子,…[浏览全文][赞一下]
蓝胖1906-1911年,孙中山先后发动和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死傷惨重。大部分革命党人对起义都是比较谨慎的,甚至是绝望的,包括孙中山。对于武昌起义,他们觉得可能又是一次失败的计划,并未蓄谋已久,所以它在历史长河中是个非常偶然的事件。经历一次又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懿鸣很多人只知道林则徐睁眼观世的明智、虎门销烟的壮举,却不知他还是水利专家,在治水领域颇有功绩。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升任东河河道总督,管辖山东与河南境内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他到任时正值隆冬,河岸朔风怒号、冰雪封堵,但他仍多次亲赴现场督促工匠…[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连稳明朝末年,大学士徐光启奏请开设历局,表示愿在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帮助下编修《崇祯历书》。汤若望抓住机会,凭借对月食的准确测算及对望远镜的推广,赢得朝堂上下的信任。1644年,清军入京,多尔衮命城内居民全部搬出,汤若望因要保护教堂及天文仪器、图书资料而得…[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