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庆萍秋日之菊香不及百花,却卓尔不群。“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诗圣杜甫一语道出了它的独到和不俗。菊之美,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赞,菊的佳话更是品说不尽。人们对菊自有偏爱,古诗词中,以菊咏怀的佳作名句详说不尽。菊花最早写入诗歌,见《诗经·周南》:“采采卷耳…[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史春秋》杂志是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管、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办的文史类社会科学期刊,是广西优秀社科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杂志。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为办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突出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特色,面向…[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旭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江阴市东面,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园林建筑——赞园。赞园里的景观质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整座建筑的设计以江南民居风格为主,同时又融入佛教文化元素,是一座为纪念爱国高僧巨赞法师而建造的园林。园内巨赞法师纪念馆的介绍中有一节“应聘北流”…[浏览全文][赞一下]
●谭清周明钧陈欣德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群山延绵的大石山区,东兰、河池、都安三县交界处,有一片崇尚革命信仰和追求理想真理的红色热土——更派苏区。这里自创建时起就是东兰县大同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区域,为中国革命战争和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特殊…[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介甫杨得志(1911—1994),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湖南醴陵人;1928年2月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长征途中曾组织“十七勇士”强渡…[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明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开始长途战略转移——长征。面对强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历经两年时间,完成了震撼世…[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佳佳沙可夫(1903—1961),浙江海宁人,原名陈维敏,曾用笔名微明、克夫等,是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沙可夫少年时期就酷爱文艺,渴望通过文艺改造旧社会,青年时期赴法国、苏联游学,进行了系统的艺术和革命理论学习。回国后,沙可夫辗转来到中央苏区,…[浏览全文][赞一下]
●程竹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是一座耸立的高峰。他以丰富的经历、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一位集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和革命活动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在北伐战争和抗战时期,郭沫若一次又一次冒着枪林弹雨来到武汉,从事革命斗争和抗战文化宣传活…[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世强王南舒1919年五四运动后,社会风云激荡,各地学潮不断。上海大学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旗帜下,由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于1922年10月改组而成,1927年遭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该校原是一所默默无闻的“弄堂大学”,改组后,作为中共领导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德瑞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区就有5个:红安县、金寨县、新县,还有大悟县和六安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受张国焘错误路线影响,红军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镕铸讲述冉静整理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2月,国民党当局查封设在重庆的《新华日报》,大肆逮捕共产党人。《新华日报》撤离后,重庆消息闭塞,谣言充斥,白色恐怖加剧,许多人感到悲观失望,地下党和进步群众渴望了解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挺进报》就…[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跃农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次大会分组讨论了关于上海市的接管和建政问题。在讨论中,有人对管理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提出对接管大城市尚无经验,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应请苏联专家来协助管理。陈毅不同意,慨然表…[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旭1949年初,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胜利在望,三大战役均已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精锐基本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陈兵长江北岸,即将发起渡江战役,蒋家王朝已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而在1949年1月21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放了蒋介石的下野文告,同时宣布…[浏览全文][赞一下]
●彭俊才舒欣李政1929年6月,俞作柏、李明瑞分别担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广西编遣特派员,主政广西。为巩固其在广西的地位,俞作柏、李明瑞二人表示愿意同中共合作,要求中共派干部到广西协助工作。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认为这是中共在广西立足、发展十分难得的有利时机,…[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月生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学朴粥,原写作“鬻”,像米在鬲中相属之形,后省作“粥”。因为煮米使其糜烂,故古时称“包糜”,稀粥称为“酏”,今统称为“粥”。古时六谷皆可成粥,此外加上他物,比如豆类,就称为某某粥,名目繁多,《本草纲目》曾列举赤豆粥等50多种。《后汉书·冯异传》记载:“…[浏览全文][赞一下]
●颜坤琰抗日战争时期,巴金旅居重庆,惜时如金,笔耕不辍,成绩不菲。累累硕果中,“人间三部曲”——中长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是巴金文学创作的又一座高峰,令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瞩目、赞赏,可谓写绝了“大时代的小人物,以小人物折射了大时代”。《憩园》19…[浏览全文][赞一下]
●郭松林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涌现出不少鲜见于史料、口耳相传的传奇士兵。其中,杀敌四五百名的陕西籍士兵曹锡,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铭记的传奇的抗日战争英雄。单兵杀敌数百人曹锡是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军二师四旅八团一营一连上等兵,1939年,入伍刚满一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树仁“敌营搏斗十五年,刀光剑影无形战。革命胜利归来日,换上军装笑开颜。”这是中共党员李时雨于1949年4月辗转到达北平(今北京),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后写的一首诗。这位中共杰出的地下工作者,1934年打入敌人内部,在隐蔽战线战斗了15年,留下许多传奇…[浏览全文][赞一下]
钱俊男唐代高僧玄奘,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河南缑氏县(今偃师县),俗名陈祎。他从小就饱受诗书浸润,自幼跟着在寺庙出家为僧的二哥一起学习佛教经典。13岁那年,他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从此,玄奘开始了求学之路,先后到全国各地学习佛教经典。学习中他…[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