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善康莫先平三江稻田养鱼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侗族是百越人的一支,曾居住在东南沿海一带,后因战乱辗转迁徙至湘、黔、桂边区定居,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三江稻田养鱼的历史渊源据《侗族通史》记载:“侗族地区以稻田养鱼为主,稻田养鱼…[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介甫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11—2009),曾在美国学习、工作20年,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等科学技术领域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浏览全文][赞一下]
梁旋云吴美莲韦茈伊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侗族,是一个诗意而智慧的民族,它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三江静态的楼桥、动态的歌舞,日常的衣食住行,无处不在展示这个民族爱美的生活姿态。而侗族服饰,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永和姚仙英侗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侗戏,就是侗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的表现形式多样,节奏白巾而复杂,调式多变,旋律独特,具有浓厚民族民俗色彩,其作品多为民问故事改编或汉族戏曲…[浏览全文][赞一下]
柳西泱泱华夏,悠悠中华,始皇一统,汉唐盛世,宋明繁华,万邦敬仰。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曾为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古老中国逐渐衰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拯救民族于危亡。中国先进分子先后开展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美莲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萨”是侗语,意为“祖母”,有些地方也称“萨玛”或“萨岁”。在侗族所信仰的各种神灵中,“萨”为大。对“萨”的崇拜,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村寨中仍普遍存在,“萨”被侗家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关于萨的来源,有几…[浏览全文][赞一下]
钟芳“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65年,毛泽东回…[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尚荣“侗款”是侗族的传统自治和社会管理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款组织和款约,具有原始氏族农村公社和原始部落联盟的特征。它是侗族社会历史上建立的,以地缘和亲缘为纽带的部落与部落、村寨与村寨(社区与社区)之间,通过盟誓与约法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区域行政与军事防御性…[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少康罗村,记不清我来过多少次了。这是一个红色的村,革命的村;每次我都带着许多思考而来,带着许多感悟而回。罗村,位于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贵港市原来叫贵县,过去人们习惯称贵县三里。罗村是一个自然村,村前有一条河,叫义渡河;村后是镇龙山脉,延绵起伏。1936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永和早在800多年前,侗族对农耕文化、生态文明、生产法则就产生“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侗族人把老子《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和《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思想作为敬畏自然、尊…[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雄广西学生军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武装团体。他们深入桂南城乡和日军后方,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建立和训练民众抗日组织,发动民众实行破坏交通,切断日军的物资补给,协同正规部队袭击日军。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武汉、广州,广西危在旦夕。在民族危亡…[浏览全文][赞一下]
梁旋云“梦萦三江,茶香千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香飘万里。三江茶品种繁多,品质上乘;三江人喝茶形式多样,茶味无穷。由于地处僻远山区,三江茶远不及西湖龙井知名,但三江油茶作为侗族独特的饮食方式,其醇香的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倍受美食大众的青睐…[浏览全文][赞一下]
曾波龙胜两河口阻击战,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发生在桂北境内的最激烈的戰斗,是红军长征过桂北的最后一战,是湘江战役结束之战。张爱萍在《从两河口到马蹄街》文中记述:“因为地形上不利于我军作战,所以我四师有两河口以东掩护全军团及整个野战军通过两河口的任务。这是多么…[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永和杨斌义“有一个民族性格豪爽,有一片土地旖旎风光,有一种建筑五洲惊叹,有一门绝技四海传扬。”2006年6月,在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三江侗族自治縣申报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荣登金榜。国家的认定与社会的重视,再一次印证这项…[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