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鸣一群群身影前赴后继定格在这片涌动着无限激情和力量的土地上无论黎明和黄昏像永不褪色的旗帜插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今天的风早已不像以前那样沉重那时这片荒原像一块苍凉的石头躺在北方的天空下风每次吹过这里只能留下痛苦的回忆那时这片荒原荒凉得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可以呼…[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庆军被一片绿色陶醉那片绿,就这样融入了我的生命瞬间,便麻醉了我的神经一种意境,在唐诗宋词的韵律里流漾把一些关于收获的记忆植于血液,悠远更加悠远纯净的颜色,忽然就击碎了我的骨骼怎样的经历才能复活我的精神那些话题,在沉醉之后勾勒了丰满的线条,淹没在旅途云悠…[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童远方版画/王洪峰作一1986年3月初的那个早晨,片石山的老光棍贾返修,让工友安继奎和新手亮子抱上炸药,去石头场子搞爆破。一到石头场子里,安继奎吆喝亮子搞点土来,贾返修径直奔向大石头,他想找出巨石的纹路,用最小份的炸药,干掉那拦路的卧牛石。趁亮子和泥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隋然岁月版画/王洪峰作一西北风和板房咯吱的声响灌满了机组长万春的耳朵。他用力睁开睫毛上挂霜的眼,撒眸下四周,看到窗户已被雪团糊住。幽黯的板房里弥漫着一股臭脚丫子和身上散发出的馊味。床头立着厚厚的棉裤,冷丁一看还以为蹲着个人。腿上的瘙痒,令万春不由伸手去挠…[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芳千姿百态版画/王洪峰作“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东北大地一片纷乱。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的林甸县城也无法幸免。一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日。风越刮越大。那风儿就像一只狂妄的手,凌乱地拍打着窗户纸。浸透了桐油的窗户纸,发出一阵阵糁人的哀鸣声,搅得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良英老屋版画/王洪峰作这间老屋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用土坯和草泥建造而成的,住着我寡居的养母王秀秀。过去,它一直作为石油局的家属宿舍,供有家的职工居住。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淋,老屋已经不再牢固,如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苟延残喘。老屋越来越老,前几年局里…[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阳逃离与回归■李阳春天的声音版画/王洪峰作一油田基地里的生活,并非外人想象的那么枯燥和单调,不但有夕阳下绿色芦苇映衬的磕头机橘红色美丽的剪影,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采油树旁边窈窕的采油女工的背影,除此以外,其余生活也是十分丰富多彩和与时俱进的。商业比较集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明坤寂静版画/王洪峰作一1974年的10月底,有个叫孙国良的人骑着骆驼走出昆仑山的一条荒芜山谷。第一场大雪正迎面向他扑来,牵着骆驼的牧民把缰绳笼在皮衣的袖口里,皮帽子外翻的黑羊毛上落满雪花。远处苍茫中,金黄的树林静静迎候这场雪的光临。这天傍晚,孙国良抵…[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绍义父亲的诺言■周绍义升腾版画/王洪峰作多年后,父亲仍然清楚记得,当时队长老洪要回家探亲,走前很不放心,又不得不把钻井队上的工作交给了父亲。老洪千叮咛万嘱咐,语重心长地对父亲说,于得跃,记住了,这段时间你千万别捅啥娄子,平平安安地干到我回来就成。父亲答…[浏览全文][赞一下]
■史册我的梦·中国梦■史册一那条河依然缓缓流淌那条河依然流淌着我的梦想那条河,曾经泛滥曾经干涸让人不知所措那条河,曾经让我举手顿足兀自双泪横漾如今,我又坐在那棵老槐树下我似乎看见一个少年在河边徘徊我似乎看见那小小只瓦片从少年手中抛出一串水花轻舞飞扬二一个旧…[浏览全文][赞一下]
■甘建华人物散记■甘建华时光雕刻之美岁月何其匆匆,多少往事业已忘怀,多少人物不想记起,但是梁泽祥先生一直是我敬重的前辈——因为那些摄影作品,因为那些文字散记,因为他的心地善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今夜,在3000公里以外的南岳衡山,秉笔写下这篇文字,我要轻轻…[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钧海寻常人物■赵钧海同学吴老二寄宿有一种自由飘忽的意味。那时我在一个矿区中学寄宿上学。学校提供住房,但没有食堂,也无人管理。学生们都像歪脖子树,枝杈张牙舞爪。抢像章,抢军帽,抽烟,打架,拍婆子等等,还有就是起外号。所有同学都有外号,搞不清是谁先喊出来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春花“这是哪一位”■赵春花春天的声音版画/王洪峰作新人小丁来单位不久,就以聪明伶俐、踏实肯干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备受单位领导喜爱。几年后,小丁已是单位大梁,成为领导之左膀右臂。一日,单位领导带小丁到总公司参加年会汇报工作。年终岁末,为慰劳大家,总公司设…[浏览全文][赞一下]
■古耜耐读才是好文章——庞伟华散文集《梦里人生》代序■古耜我拿出三个整天的时间,集中阅读庞伟华先生即将由春风文艺出版社付梓的散文书稿《梦里人生》。边读边为作家执着的文学追求和出色的创作才情而感到由衷钦佩与激赏。及至掩卷,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重新投向书中的文章…[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展华石油的赤子唯美的追求——张红军诗作赏析■张展华张红军是一位著名的高产作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函六卷《张红军作品集》,帙卷浩浩,熠熠生辉,凝结着作家半个多世纪的苦心孤诣。可谓:石油的赤子,唯美的追求。张红军发轫于诗,散文、小说各领风骚。…[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炯那是十几年前,我在青海油田一线的花土沟电视分台值班。一天,同单位的老孟从500多公里外的基地搭便车急匆匆赶到花土沟,找到我,说想用一下新闻采访车,去一趟20公里外的油砂山。见他手里拎着一个黑色提包,我问他去油砂山干什么。他支吾了一会儿才说,马上要退休…[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学杰1956年至1962年,这个时期,我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工作,那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我们石油人在这里,天天总是想着为国家能早一天找到个大油田在努力拼搏。石油探井打到哪里,我们开着电测车就把井测到哪里,为地质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寻找石油,忙忙乎乎乐在其…[浏览全文][赞一下]
■耿庆昌对故乡的最初感觉是硬朗,最终的感觉仍然是硬朗。为人直,做事正,个性烈,出语呛——构成了硬朗的故乡。娘说,是因为咱们这里的水硬。我至今弄不清楚娘这话的内涵和来历,但在故乡不光娘这样说,许多人都这么说。这与我故乡“景阳冈”的水质无关,更与水中的化学成分…[浏览全文][赞一下]
■袁国燕小时候,常听父母念叨那些没有麦面的一日三餐。一碗面条,一个纯麦面的馍馍,都很稀罕,一般只有坐月子的女人才能吃到,其他人得眼巴巴地盼到过年。半锅稀面条,经掌勺人小心均衡,一人一碗。如果是妇人掌勺,盛饭的时候,她一定先给自己的碗里,斜插上一双筷子。孩子…[浏览全文][赞一下]
■遥帆父亲去世27年了,总想为父亲写点什么,纪念他,但总感觉记忆是碎片化的,提笔又写不出什么。转眼间我也到了中年,快奔50岁了,我试图理解和记忆当年的父亲,却感到我的笔无力去向自己、向自己的孩子描述一个立体感很强的父亲。他已和我渐行渐远,我连他模糊的身影都…[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