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47335
    2023-11-09
  • ■刘乐艺2010年秋末,我在《地火》第3期上读了荆淑英的头题中篇小说《宿将袁浩东》,感觉作品气势磅礴而不乏婉转柔丽、创新超越而又内敛着纵向传承,尤其是在石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破了某种思维定势,使主人公袁浩东集创业者、改革者、建设者气质于一身,充盈丰满,清…[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7537
    2023-11-09
  • ■张展华在我的案头新添了新疆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家住新疆”个人著述丛书——赵钧海散文集《准噶尔之书》。该书刚一问世,我便把它搬上书案,一睹为快。“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赵钧海出生在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7683
    2023-11-09
  • ■杨铁光一生命的原乡是安静。但人们很难让自己安静下来,喜欢喝热闹的酒,唱嬉闹的歌,跳欢闹的舞,去纷闹的地方,过喧闹的生活,没有点响动,人就不踏实,渐渐进入了一种喜欢享受热闹和喜欢观看热闹的状态,觉得热热闹闹的生活里才有意思,才有风光,才有刺激。殊不知,热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7228
    2023-11-09
  • ■刘佩学春天来了,天暖,风轻,阳光充足。每到中午,就能听到母鸡下蛋的叫声,“咯咯哒”“咯咯哒”响彻整个村子。没几天,顺着母鸡下蛋的声音,就能听到土街上传来卖冰棍的吆喝声,冰棍,冰棍,鸡蛋换冰棍。半大孩子就像挨针扎了一样,听到卖冰棍的吆喝声,一下子就魂不守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6890
    2023-11-09
  • ■黑白在我乡下,一年中最早开花的是蒲公英。蒲公英是书面语,我们都叫它山稻姑,它总开在路中央、朝阳的坡地上,一丛丛山稻姑像夏夜里的星。据说它味苦,没人剜它回家,它就自生自灭。与它相对的有水稻姑,花细白,像眼屎,猪爱吃,还没长起来就被小女孩剜尽。山稻姑起一个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6945
    2023-11-09
  • ■冰客走在城市的水泥路上,尽管穿皮鞋已经习以为常,但我却仍然怀念那在乡村穿布鞋的年代。已经很久了,很久没有穿布鞋的生活,但那种温暖的记忆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那是一个艰苦而又俭朴的年代,我出生在乡间一个贫困农家,小时候穿鞋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奢…[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7235
    2023-11-09
  • ■张煌新我的故乡把长大成姑娘而未结婚这一个年龄段的女孩儿,称作是妹子。因老家人祖祖辈辈居住在山区,故又把妹子称作山妹子。山妹子初长成,这时候她们穿着花布衫扎着大辫子,一双毫不掩饰的眼睛看什么都有着沉甸甸的收成。客家山妹子很规矩,她们按山里人的习俗生活,不敢…[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068
    2023-11-09
  • ■邹悦前苏联电影《小偷》里有几幕很感人的镜头,小主人公从未见过他参加卫国战争的父亲,他经常会对着一个个模糊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身影喊“爸爸”。通过画面处理过的“爸爸们”轮廓清晰脸型模糊,正如我无数个夜晚里塑造的对于故乡的梦境。我坚信我的血液里散发着对湖南老家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166
    2023-11-09
  • ■郝随穗到了农历四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槐树就开花了,槐香一夜间弥漫了整个山村,如在梦中,每一个梦都开始在萦绕着一缕缕浓浓的槐香的枕边。今年的春天来得迟了些,为了等候春天的到来,多了一个月份的闰四月。可是槐花依旧如约而来,冲破春寒料峭的冷日子硬是在一片阳光中白…[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7635
    2023-11-09
  • ■杨军每天早上6点半,老庞都会准时起床。洗漱完毕,穿戴好工服,7时整,老庞会迈着军人的步伐走过长长的栈桥准时来到岗位上,一天的工作就正式拉开了帷幕。老庞是码头与海上运输管理中心的一名员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发船、接船。每天站在码头上,迎来送往无数上岛下岛的员…[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7631
    2023-11-09
  • ■王立宪从我宿舍二楼的走廊向东望去,是一个缓台,它像一个人帽子的帽檐。每年冬天都会落上厚厚的雪,尤其是夜里的“软着陆”,令我惊奇。楼前就是一条大道,也曾是我回家经过的地方。大道的对面是一排高低不等的楼,饭店、旅店、理发店、眼镜店、书店,不一而足。寂寞的时候…[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7656
    2023-11-09
  • ■李莉走进盐碱滩上秋日的井场,我感受到了秋风在这个季节里舞动的节奏,在风中连绵起伏的芦苇荡日渐发黄,火红的碱蓬草铺满井场周边的盐碱地,高大的抽油机在阳光下耸立,红的游梁、黄的曲柄、蓝的支架,和行走在其间的采油工人相互辉映,让这片井场生机无限。谁说深秋的盐碱…[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326
    2023-11-09
  • ■朱启海认识伍哥是在1988年8月,屈指算来也26年了。那年我刚毕业分配到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七队,正好跟他同在双三站工作。大家都称他老伍头,其实老伍头年龄并不算大,仅比我大5岁。可能是他比我们早上班一年吧,也许是因为他那一米六三略显矮小的身材,平时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551
    2023-11-09
  • ■玉立现在是2011年8月14日,上午9点35分。一个靠枕,一杯果汁,一台笔记本。舒服地窝在小床里,翻着日记本,我开始慢慢回忆。从3月到现在,我的小半年。从来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安逸,波澜不惊。上上课,上上网,逛逛街,聊聊天,看看书,考考试。以为生活…[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466
    2023-11-09
  • ■庞伟华家岳父家在辽南盖州的乡下,这儿是闻名全国的果蔬之乡。有幸娶他女儿为妻做他的女婿,并与这个别具风韵的家结缘,于我是一生幸运满足的事儿。第一次冒失独闯这个家认亲的经历,至今想来还让我忍俊不禁,回味无穷。那天,当我下了火车穿过热闹的小镇,走进村口打听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252
    2023-11-09
  • ■皇甫青山陈哥是五十大几的人了,再过几年就“船到桥头车到站了”。他挺直的腰板,满头的黑发,红扑扑的脸膛,笑容可掬的样子,看上去也就五十岁出头的样子。最初接触陈哥留下的印象,是他毫不掩饰的爽朗笑声,走到哪里,仿佛敲着欢庆的锣鼓一般。陈哥待人像一位邻家的大哥,…[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701
    2023-11-09
  • ■于桂荣(口述)王鹰(整理)1970年初,经过数万石油工人的艰苦努力,油田的勘探开发进入了紧张的冲刺阶段。根据上级指令,油田总机修厂成立“七零一车间”,执行六三式7.62mm自动步枪的生产任务。当年十月,已是北风频吹撩人长发之时,独流减河两边,盐碱滩上疯长…[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459
    2023-11-09
  • ■潘烽共和国第一个化工基地——吉林石化,走过了60年的历程。回首1948年初春,在吉林市解放的第七天,一个叫林华的人受党组织委派,从延边天宝山铜矿调来,接管满目疮痍的吉林化工厂,当时他只有35岁。国家把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化工基地作为重中之重。派来了一批批干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454
    2023-11-09
  • ■焦景河从不沉默那敢恨敢爱的个性不停地歌唱大喜大悲的情感黄土塬上的劲风壶口瀑布的鸣响都与你那圆浑而苍劲的铜质旋律和成一体声声凝重呼唤不屈不挠的高昂笙那些鳞甲碰响的蹉跎那些翎羽振翅的渴望让存在与灵魂游离于颤动和空灵之外让生命与虚无走失于遥远和宁馨之中笙的歌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48466
    2023-11-09
  • ■毅剑断流那些鱼一直在逃命那些逃过千条网的鱼最终,没能赶上河流的速度像子弹的洞穿像一把刀砍向另一把刀像一棵树倒向另一棵树像你的左手,伤残了你的右手我看到一些鸟不见了一些原本的水草也不见了记忆如干涸的河道原本绿树环绕的村庄一片断垣残壁那些挖渠引水的人呢那些排…[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